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17章 衰落的春秋小霸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4

  慶忌是沒想到白公勝如此膽大妄為,敢於派人行刺沈諸梁。
  好在,白公勝派出的刺客固然沒有殺死沈諸梁,但也將後者重傷,使其難以再領兵作戰。
  白公勝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不必吳國從中作梗,使白公勝得到前線楚軍的指揮權。
  慶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靜觀其變,按照預定的計劃,於明年開春,正式出兵伐楚即可。
  “大王,隨著晉軍的介入,新鄭的戰事已經陷入僵持,楚軍怕是會退其鋒芒,轉攻為守,與鄭晉聯軍周旋。”
  伍子胥皺著眉頭道。
  “楚人這般做,無可厚非。寡人現在最在意之事,莫過於羋勝能否在明年開春之前班師回朝,然後在郢都發動兵變。”
  慶忌意味深長的說道。
  畢竟,如果楚國能發生內亂,屆時吳軍進攻楚國,將會更為順利,也能避免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攻城略地。
  “這……”
  伍子胥沈吟片刻,又道:“大王,其實若要促成鄭地的楚軍班師返回郢都,不難。若前線的戰事壹結束,為避免更大的消耗,楚人將不得不撤去大軍,只留下部分兵馬駐防。”
  “現在,楚國各地的黎庶都忙著鍛造銅鐵武器,或入山狩獵,以此牟利,而疏於打理田間的雜草,疏於耕作,甚至是荒廢了土地。”
  “大王之前對楚國的弱民之策,已經有顯著成效。”
  “可想而知,今年的楚國勢必歉收,甚至於不得不向我吳國求購糧食的地步。”
  “此乃天賜良機!不,是大王的英明決策!”
  伍子胥忍不住恭維壹句,又道:“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無足夠的糧秣,遠在鄭地的楚軍也無以為繼。”
  “因而,不管結果如何,楚軍勢必會盡早結束與鄭國的戰事,甚至於割地求和,將壹部分原屬於鄭國的城邑土地歸還。”
  聞言,慶忌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鄭國並不是壹個小國。
  鄭國與魯國、衛國、宋國壹般,屬於中等國家,國力不強也不弱。
  這壹回能被楚軍壹路勢如破竹,攻取十多座城邑,並打到國都新鄭,是因為鄭國之前全然沒有防備,這才讓楚軍得逞的。
  換言之,這是閃擊戰。
  但,隨著戰事陷入拉鋸,被武裝起來的鄭人,也能拉起壹支不下十萬人的軍隊。
  屆時鄭軍反攻,勞師遠征的楚軍,絕對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所以,於情於理,楚國都不敢跟鄭國打壹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且不說能不能楚人滅掉鄭國,即便能成功滅鄭,楚國也會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慶忌靜默良久,陷入了沈思。
  過了半晌,慶忌這才緩聲道:“子胥,依妳之見,寡人若暗中知會鄭伯,使其答應與楚人議和止戈,再使羋勝得以班師回朝,不知可否?”
  “大王,鄭伯其人,可信否?”
  伍子胥壹臉狐疑的神色問道。
  畢竟,伍子胥這樣的人,是斷然不可能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壹個人身上。
  在伍子胥看來,白公勝靠不住,鄭侯也不壹定靠得住。
  此時,鄭國在位的國君是鄭獻公蠆(chài)。
  鄭國最鼎盛的時期,莫過於鄭莊公在位的時候。
  當年周室東遷時,鄭、晉都盡了保衛的責任。
  由於晉國不久分裂為翼(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頻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鄭,它們都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鄭武公、鄭莊公對周王室的態度都很驕橫無禮,平王很不滿意,想把權力分壹半給虢公。
  莊公知道後,責問平王,平王竭力否認,以致“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鄭國以世子鄭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並進行戰爭。
  在之後的繻葛之戰中,周天子的威信更是掃地殆盡!
  鄭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並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
  幹涉宋、衛、魯等國,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
  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年第壹大國。
  所以,鄭莊公又被稱之為“春秋小霸”,他是還在齊桓公之前的壹大強權人物。
  可惜的是,鄭國的好景不長。
  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
  鄭昭公即位後不久,權臣祭仲入宋時為公子突嶽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厲公。
  鄭昭公逃到了衛國不久,鄭厲公不滿祭仲專權,謀殺祭仲。
  事泄,祭仲殺雍糾,迎鄭昭公復位。
  但鄭昭公與高渠彌有私怨,在壹次狩獵時,高渠彌射殺昭公。
  然高渠彌與祭仲不敢迎鄭厲公復位,於是立公子亹為君,是為鄭子亹。
  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鄭子亹去參加會盟,高渠彌相禮。
  結果齊襄公殺鄭子亹,而後公子嬰於陳被立為國君,是為鄭子嬰。
  不久,齊國攻鄭,鄭子嬰被殺,鄭厲公由邊邑入鄭,復位。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
  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並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
  而北方的晉國,曲沃壹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
  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
  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
  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
  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鄭國自鄭襄公開始,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
  七穆執政時期,只有子產當國時采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
  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
  這就是鄭國的無奈之處!
  鄭國不缺少賢能,只是苦於周邊的鄰居都是強國,都是大國,自身又地處中原,乃兵家必爭之地。
  值得壹提的是,鄭國的爵位並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而是伯爵!
  這個時代,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
  而吳、越、楚、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華夏之禮,自稱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