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揀寶

作者:燭

歷史軍事

  別人打眼的時候,他在揀漏;別人揀漏的時候,他卻在揀寶!   商鼎周彜、和璧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26章 頁紙千金

揀寶 by 作者:燭

2018-7-13 19:46

  進去坐下來之後,王觀也隨之打量四周的環境,只見這裏是壹個書店,布置自然是以幹凈整潔為主,充滿了濃濃的書香氣息。
  王觀仔細留意,發現店鋪的書籍不少,而且有外國英文書籍,自然也有中文書籍,另外中文書籍之中卻也有古今書籍之分。乍看之下,王觀也沒有想到,在萬裏之遙的國外,居然還能夠看到壹些古籍的存在。
  在王觀心裏嘖嘖稱奇之際,卻聽周老笑著說道:“徐兄,妳總是這樣,又不賣這些東西,卻偏偏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這分明是在存心勾人犯罪嘛。”
  “是妳自己心生貪念,難道還怨別人不成?”徐老笑瞇瞇道,手腳十分利索,三兩下就泡好茶,給每人斟上壹杯。
  “家有黃金,卻非要擺在鬧市之中招搖,怎麽不叫人覬覦?”周老振振有詞道,順手舉杯抿了口清茶,贊嘆兩聲:“雨前碧螺春,難得妳保留到現在。”
  “什麽鬧市。”
  與此同時,徐老輕嘆道:“我這個店鋪,經營的大多數是傳統文化書籍,光顧的人本來就比較少,加上位置偏僻,堪稱門可羅雀了。東西擺放在這裏,無非是自娛自樂罷了。”
  眾人明白徐老的感嘆,畢竟隨著科技的進步發達,各種娛樂活動日新月異,看書的人反而越來越少了。不是大家不喜歡閱讀,實際上願意看書的人也有不少,只不過他們不再到傳統的實體書店翻閱了,而是通過電腦、手機等方式瀏覽。
  時代在進步,閱讀的方式也在變化,自然給人現代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看書的錯覺。
  不管怎麽說,實體書店維持艱難這是事實,而且還是全球性的難題。也難怪在網絡文學興起的時候,就遭受到傳統文化人士的打壓,顯然是早看出新興產業對自己的威脅。
  盡管在許多傳統文化人的眼中,書籍可以稱得上是千百年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重要載體。在沒有電腦、沒有錄音筆和攝像機的時代,大家都這樣過來了,自然沒有必要舍棄,也不能夠拋棄。
  但是在追求速食的網絡時代,大家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很多人連去實體書店買新書的興趣都沒有,更何況靜下心來慢慢地翻閱。雖然他們也認同,翻閱紙質書籍比較有感覺,不過電腦手機閱讀卻更加方便快捷。
  連現代的書籍,年輕人也不快樂意碰觸了,更別說研究壹本晦澀難懂的古書了。
  這是題外話了,這個時候,聽了徐老不是訴苦的訴苦,周老自然寬慰起來:“能夠自娛自樂就好,畢竟研究古籍的樂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沒錯。”
  徐老深以為然,順手抽了壹本古籍過來,壹邊觸摸泛黃的封皮,壹邊感慨萬端:“壹頁頁發黃的紙張,壹個個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傳遞地是文化的精華和歷史的根脈。記得幾十年以前,我第壹次接觸古籍,好像是壹本畫譜。”
  “具體是宣和畫譜,還是芥子園畫譜,我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但是當時的心情,我卻壹直沒有忘記。拿到畫譜之後,我愛不釋手,晚上點著煤油燈也看,睡覺時腦子裏盡是那些栩栩如生,精致流暢的線條……”
  說話之間,徐老笑道:“或許就是那壹次接觸,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得了古籍情結,每到壹地,就要去那兒的古舊書店逛逛,看看有沒有古代畫譜。看完畫譜後,翻了翻別的書也覺得不錯,就正式開始了古籍收藏之路。”
  “想當年,古籍盡管不多,卻也不少。每個舊書店都有壹些,特別是鄉村人家,都是壹摞壹摞擱在大木箱之中。幾乎每次下鄉走訪,就是壹趟收獲的行程,背包塞不下了,這才滿載而歸。可是才十幾年功夫,情況就大變樣了。”
  這個時候,徐老壹臉無奈:“別說舊書店沒有古籍蹤影了,就算偶然有些民國年間的老書,價格卻壹本比壹本貴。”
  “徐兄,不要盡想撿漏。”
  適時,周老笑道:“從古至今,能夠留下來的藏品,很多都是從地下出土,但是書籍是個例外。正是古人因愛而留、因善而藏、因藏而讀,才使得這些時代的載體和物證流傳至今,成為文化瑰寶。以前由於特殊原因,大家對書籍不重視,這情有可原。”
  “不過,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大家自然重新拾起傳統文化。而且,由於不易保存,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古書數量有限,精品更是難求。百年無廢紙,價格自然節節攀升。”
  聽到這話,眾人十分贊同。
  在古籍收藏界,真的就是百年無廢紙,時間超過百年,只要是流傳下來的,都有壹定的研究和收藏價值。不要覺得這本書的作者默默無聞就置之不理,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印刷成書的都是精品。即使不是大家,也壹定有其流傳至今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畢竟盡管歷史是縱豎下來,但是大家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卻需要橫向比較。旁征博引,通過許多文獻資料,才能夠盡最大的可能把歷史真相還原出來。這種情況下,每壹本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自然都具備研究的價值。
  再說了,與現代機械化印書,壹排下來幾十萬冊不同。在古代想要出書,那是需要很高昂的成本,作者想要印書,不僅沒有稿費,甚至還要自己掏腰包。
  就是這樣,大家對於印刻的要求極高,精益求精,自然比較珍貴。尤其是孤本、珍本、善本,本本都是價值千金。
  在古籍收藏中,有這樣壹個說法,即善本時間早於乾隆。在古籍市場上,元代以前的書往往是論殘頁賣,明代的書是論頁賣,清代的書是論冊賣。對於現代的收藏家來說,乾隆以前的書都十分珍貴稀少了。
  另外同壹時期的古籍中,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圖畫優於文字。不同等級的劃分,已經形成了壹套十分完善的市場規律。撿漏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少。
  其實在秩序混亂的情況下,最容易獲得成功。比如說在互聯網經濟興起的時候,壹些人積極投身其中,很容易成就財富的神話。但是隨著互聯網格局的奠定,後來人想要獲得成功,那就需要巨額的投資了。
  收藏市場也是這樣,撿漏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資本的天下。普通人資金有限,只能折騰壹些文玩核桃之類的小玩意兒。拍賣場上那些動輒幾百上千萬,甚至過億的收藏品,只有大富豪們才能夠玩得起。
  就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周老等人才會這樣感嘆。
  “對了。”
  與此同時,周老笑道:“當年妳硬先生從我手中搶走的博古圖,現在應該沒丟吧。”
  “什麽搶妳……”
  徐老不樂意了:“明明是妳想搶我的,幸好我手快,才沒被妳搶走。”
  在說話之間,徐老站了起來,在旁邊的書架上翻找了下,然後小心翼翼捧著壹本書冊走了回來。這壹瞬間,王觀等人也頗感興趣,連忙留心關註。
  “這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博古圖……”
  把書冊放下之後,徐老有些高興,也有些遺憾:“可惜不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
  宣和,那是宋徽宗趙佶的年號。眾所周知,趙佶是個非常風雅的皇帝,在後人看來他與南唐的李煜差不多,都是水平極高的藝術家,可惜卻沒有做皇帝的天分,所以淪為亡國之君。
  拋開趙佶在位期間的各種昏庸無道不提,但是在藝術方面,他倒是有不少貢獻。比如說命大臣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圖三十卷。
  博古圖著錄當時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銅器八百多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每件東西都摹繪圖像,勾勒銘文,並記錄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證,這為後人研究青銅器提供了比較詳盡的資料。
  博古圖修成之後,後世流傳版本較多,南寧、元、明、清都有翻刻。
  “博古圖的翻刻版本之中,最好的肯定是明代嘉靖年間蔣旸翻刻的版本,通行較廣的則是清乾隆黃晟的亦政堂重修寶古堂本。”
  此時,周老評點起來:“對比之下,萬歷年間的版本,確實次了壹點,但是也不錯了。”
  “至於宣和年間的真本。”
  說話之間,周老也有幾分向往:“那可是稀世珍寶,可遇而不可求。”
  “不僅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忒貴。”與此同時,旁邊有個大專家笑道:“壹頁宋版,壹兩黃金,就算遇上了,也買不起啊。”
  “也對。”
  眾人紛紛點頭,宋版古籍在市場上的價格最高,這是行業內公認的事實。畢竟印刷術在宋代時候,無論是紙墨,還是排版印刷的技術,都已經趨向於成熟。這種環境下,印刻出來的書籍,經過千年時間不毀而流傳到現在,價格肯定要比黃金還要高。
  “幸好,我們不必買……”
  說話之間,有人拍了拍王觀的肩膀,笑瞇瞇道:“說好了,東西到手之後,要借我們研究壹段時間。”
  “忘不了……”王觀嘆氣道:“也不敢忘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