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9章 南中有英豪
策行三國 by 莊不周
2019-9-11 20:03
建太學,任太常,選祭酒,本質上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至少對張纮、虞翻來說如此。
不過孫策還是覺得不能純以政治手段來解決學術問題。學術需要壹定的獨立性,完全依附於政治不僅對學術自身發展不利,還會反噬帝國的根基。經學就是壹個例子,儒學看似得到了獨尊的地位,卻也失去了獨立性,當黃老和法家都不足以抗衡的時候,他們自己掐了起來。為了勝出,爭相向皇權獻媚,結果雙雙落敗,玄學興起。
歷史的玄學正式登上舞臺是魏正始年間,但苗頭卻要早得多,漢末清議中已經有玄學的話題。相對於壹心要為天下立綱紀的經學,玄學更註重個人,有自我意識覺醒的意義。如今因為孫策的到來,玄學的出現又提前了至少壹代人。
當然,現在的玄學已經不是原本歷史上的玄學,有以徐嶽為首的算學研究為根本,木學、商學、本草等實學為枝葉,現在的玄學已經有點自然哲學的意思,最時髦的話題不是經義,而是潮起潮落、日月經行的道理,嚴畯的《潮水論》幾經修改,已經成為水師將領必讀的入門文章,嚴畯自己也改變了之前的態度,對這篇文章非常重視,正在拓展研究,準備寫成壹部專著。
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徐嶽也成了最忙的人。壹是向他求學的士子越來越多,二是需要用數學來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很多人都認識到了數學在學術中的重要性,甚至有些矯枉過正。袁衡的態度就是這種風氣的代表。她本人對數學並不精通,卻不妨礙她喜歡去聽徐嶽的講座,也不妨礙她與各家夫人們壹起聊有關數學的話題。
聽不懂沒關系,這是壹種時尚。在這種心理主導下,提議徐嶽做太學祭酒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孫策想得更遠。數學是基礎科學,僅靠徐嶽和他那幾個弟子的興趣是不夠的,要發展壯大,最好能專門成立壹個數學院或者類似的機構,多培養壹些人才。太學也應該有所規劃,最好能建成壹個綜合性大學,不僅有要數理化,也要有文史哲。
只是學生好招,先生難求,而建壹所綜合性大學的投入更是驚人。這不是壹次性投入,以後每年都要給。如果不認真統籌,巨量的投入不能成為學術進步的動力,卻成了壹些人眼中的肥肉,成了腐敗的黑洞,那就太失敗了。
孫策壹時浮想連翩,竟忘了身邊的袁衡。袁衡也不說話,靜靜地伏在孫策身邊,不知道想到了什麽,嘴角挑起壹道淺淺的弧,像小狐貍壹樣。
過了好壹會兒,孫策這才想起佳人在側,自失壹笑。“阿衡,妳知道妳今年最根本的任務是什麽嗎?”
袁衡撅了撅嘴,笑容散去,露出壹絲惆悵。
孫策捏了捏她的嘴。“別郁悶了,嘴都能拴頭驢了。我給妳講個故事吧。”
“什麽故事?”袁衡的臉立刻陰轉晴,像個孩子似的笑出聲來。雖然貴為王後,她終究還只是壹個十九歲的少女。有故事聽,心事就去了壹大半,而孫策願意講故事給她聽,剩下的那壹半心事也可以暫時放壹邊,先享受二人世界。
“壹個關於把柄和漏洞的故事。”
“聽起來很好玩的樣子。”袁衡撐起身,吹滅了燈,脖子看起來更加修長,像天鵝壹般優雅,單薄的絲衣遮不住胸前的青春,讓孫策挪不開眼睛。不經意間,當年總是躲在袁權身後的小姑娘長大了,風韻不輸當年的袁權啊。
“當然好玩。”孫策伸出手,從背後摟住了袁衡。
故事很短,夜很長。
——
滇池。
曹仁站在岸邊,看著緩緩靠岸的大船,面色平靜。當高幹走了船艙的那壹刻,他露出笑容,快步迎了上去,拱手施禮。
“元才兄,壹路辛苦。”
高幹打理了曹仁壹眼,有些漫不經心的拱手還禮。“有勞曹府君相迎,真是受之有愧。蜀王安好?聽說周瑜兵鋒甚銳,咄咄逼人,蜀王這時候還能將妳這員大將派到益州來,真是不容易。”
曹仁身後的壹個年輕人臉色壹沈,剛要說話,曹仁伸手攔住了他,不以為忤。“元才兄行伍多年,不失名士風範,令人向往。來,我們到樓上談。”說著,不動聲色給那個年輕人使了個眼色。年輕人點點頭,轉身匆匆走了。
高幹看著年輕人的背景,哼了壹聲:“這是府君的屬下?”
“他姓李名恢,字德昂,俞元人,剛剛入仕,讀過幾天書,做事還算勤快,在我身邊做個書佐。年輕人,不懂事,元才大人大量,不要與他計較。”曹仁與高幹並肩而行,壹邊欣賞湖光山色,壹邊閑聊。高幹奉劉繇之命來求援,原本擔心曹仁仗勢欺人,這才故意擺出壹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此刻見曹仁態度溫和,倒是有些不好意思。
兩人來到不遠處的小樓下,以爨習為首的當地豪強上前見禮。這些人大多壹輩子沒有出過本郡,官話說得都不怎麽好,帶著濃重的本地口音,高幹幾乎都沒聽懂,好在有李恢在壹旁介紹,還算周全。若是在平時,他自然不會給這些人好臉色看,只是如今山窮水盡,有求於人,他也只能耐著性子周旋。
見禮完畢,曹仁引高幹上樓,分賓主落座。侍者開始布席,歌舞伎也吟唱起來,壹時是觥籌交錯,倒也熱鬧。三杯下肚,高幹感慨良多,舉著酒杯對曹仁說道:“多謝府君,不意今日又能喝到中原的酒,壹品鄉愁。”
曹仁大笑。為了招待高幹等人,他從成都出發的時候,特地備了壹些中原的酒,就是要讓高幹感動,拉近關系,然後才好談合作。劉繇、高幹雖然不和,卻在交州打拼多年,積攢了壹些實力,眼下盤踞在交趾,與孫堅、孫權父子多次交手,各有勝負。曹操派他到益州郡,希望他能聯合劉繇、高幹,進攻荊州南部,迫使周瑜分兵甚至撤兵,但劉繇、高幹雖然困難,卻未必肯輕易聽從曹操的命令,攻心便成了優先選擇的戰術。
“中原的酒好,益州的酒也別有風味,正如這益州的人,質樸爽直,頗有古風。”曹仁舉起杯,向爨習等人依次敬酒。他為人豪爽,杯到酒幹,壹點也不含糊。爨習等人看他喝得痛快,興致高漲,場面頓時熱鬧起來。
高幹看得分明,心中不安。曹仁不久前才隨曹昂到成都,任益州太守也是最近壹兩個月的事,他怎麽能和益州豪強處得這麽好?看他們這熱絡勁兒,可不像是虛應故事。也許是因為曹仁出身草莽,和這些蠻夷更容易打交道?如果是這樣的話,壹旦曹仁進入交趾,還有我們立足的余地嗎?
高幹正在焦慮,爨習和壹個中年人舉著酒杯走了過來。兩人都臉色微黑,爨習壯實壹些,滿臉絡腮胡,那中年人瘦壹些,雙目有神,走路也有點官譜,剛才在樓下的時候倒是沒見著。
“高君,這位是我南中名流,什邡侯之後,如今是南中壹等壹的英雄。”爨習的官話說得很別扭,高幹幾乎沒聽懂,正自著急,那中年人舉起酒杯,微微壹笑,壹張口卻是很標準的洛陽官話。“高君莫聽爨大人調侃,在下雍闿,字元開,在南中小有產業,若高君有什麽需要,在下願鼎力相助。”
高幹聽了,立刻知道此人是誰,心中微動。雍氏是南中最知名的大姓,說起淵源,可能比很多中原世家都要久遠。他們是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雍齒之後,被奪爵後有壹部分人遷到了南中,與蠻夷雜居。這些人既有中原的文化,擅長鬥爭,又能與本地土著交往,自然而然的成了本地數壹數二的豪強,壟斷了本地的官場,歷任益州刺史和益州太守的報告中都會提到雍氏。
不僅如此,雍氏和天師道的關系還非常密切,據說第壹代天師張道陵的夫人就出自雍氏,只不過不是南中雍氏,而是留在成都的雍氏支脈。而成都雍氏和南中雍氏為了爭正宗,壹直有矛盾,壹度鬧得水火不容。成都雍氏的雍陟任益州太守時,遭受叛亂,被蠻夷俘虜,背後很可能就有南中雍氏的影子,至少當時南中雍氏沒有出手相忙,否則事情不會鬧到那種地步。
曹操和天師道關系匪淺,據說和那個盧夫人還有茍且之事,南中雍氏會不會因此有疑懼之心,想在曹操之外另尋靠山?
高幹立刻滿臉堆笑,舉起酒杯。“原來是名門之後,榮幸之至。”
雍闿見怪不怪,微微壹笑,舉杯與高幹碰了碰,又道:“高君,我為妳介紹幾位南中的才俊,其中有壹位也姓高,說不定與妳還有些淵源。”
“哦,是嗎?有勞了。”高幹心中歡喜。他就是來求援兵的,只要能拉近關系,沒有淵源也可能編出淵源。他正愁沒有門路,雍闿主動引薦,他自然求之不得。
雍闿轉身招了招手,在遠處等著的幾個年輕人走了過來,與高幹見禮,報上姓名。高幹喜不自勝,壹壹寒喧,平易近人。曹仁在遠處看見,與李恢交換了壹個眼神,不動聲色的挑了挑拇指。
李恢微微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