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大唐官

幸運的蘇拉

歷史軍事

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 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 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 如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3章 晏相有問對

大唐官 by 幸運的蘇拉

2019-5-20 19:44

  高嶽壹直有個錯覺,那便是自己和薛瑤英,乃至和楊炎、元載的關系,能很好地隱藏在這座巨大的都市當中,事無巨細都要操勞的劉晏是不會察覺這種小事的。
  但他錯了,劉晏當初主持整個東南漕運、鹽政時,最擅長的就是建立情報系統,他雇傭了大批善走的人,可將方圓數千裏,城鎮上百處的各地市價毫無錯漏地匯聚在自己的手中——人們都驚訝地傳說,劉晏有項特異的功能,那便是他的雙眼,能見到平地上錢自何飛來,又流向何處——對錢是如此,對人才也是如此。
  很顯然,紙未能包住火,當初劉晏讓劉長卿來和自己結識,被自己輕易看破,還反手拉攏了劉長卿,不但擡了自己的文名,還賺了長卿的詩賦饋贈。但卻不知,得意洋洋的自己,在劉晏的這雙眼裏,又何嘗不是黃雀爪下的螳螂呢!
  這時候,在劉晏的面前,還要否認什麽嗎?
  不,不行。
  高嶽很快自慌張裏恢復如初,坐定不動,他看到劉晏奴仆旺達坐在勾欄下,手拖著個壺,醉醺醺地靠著大筐,裏面裝著幾面被雨打濕的竹簾,接著徐徐起身,隔著燃燒的燭火,對劉晏說道,“仆只想在百仞之梯踏上第壹步,所作所為也都是經得起吏尚的勘驗的。那麽敢問吏尚,國家設禮部春闈和吏部關試的初心是什麽?”
  “選賢。”劉晏不假思索,接著他好像明白高嶽下步想說什麽,便饒有興趣看高嶽如何辯解。
  高嶽指著那竹簾(劉晏壹直想送給李廙但沒送掉的),對劉晏問到,“請問吏尚,此竹簾準備用於何處?”
  “義兄李左丞向來清德,家中張設敝壞,這竹簾是要送於他的。”
  “鬥膽再問吏尚,可知編就簾子的竹,是來自東臯,抑或西嶺,抑或北原,抑或南山?”
  “竹子就是竹子。”劉晏哈哈笑起來。
  “吏尚,橘分淮南淮北,竹不分東臯西嶺。”高嶽拱手答道。
  “好大的口氣,本吏尚怎知妳是橘,還是竹!?”
  “仆不識元載,只是得過薛煉師的資助;仆聽說小楊山人孤身上路,其妻臥病在床不得伴隨,出於義心,在灞橋驛贈予他五十貫錢。”
  “今年春闈前,我在蒸胡攤上再見郎君,那時郎君尚不名壹錢,何以在送別小楊山人時居然大手筆,壹下送出去五十貫錢?”
  “那是薛煉師所贈,吏尚要問原因的話,那就是晚生不想在振翅奮飛前,就凍餒死於坊墻下的溝渠裏!”
  “那如果是我先,提前將淇水別業所值之錢給予郎君,那麽郎君便不會和小楊山人和薛瑤英沾染關系了嗎?”
  高嶽想了想,說了聲,“是!”
  “高郎君倒是個大坦率之人。”
  “為人可大坦率,作詩不可坦率(1)。”高嶽伶牙俐齒。
  這下劉晏反倒不知該說什麽了,不過他原本的想法倒不是要預先指斥乃至黜落高嶽,那樣根本不是他劉士安的行事風格。
  “吏尚請坐。”高嶽這時居然主動斟了壹盅酒,請劉晏重新坐下。
  這意思是.......
  劉晏坐回到加棖的長凳上,撚了幾下稀疏的胡須,隨後對高嶽說,“郎君的淇水別業,已出售完畢,衛州朝集使將所得的二百貫錢送抵京城,現在我處。”
  “晏相,這二百貫已是太多了,莫非晏相圖的是千金買馬骨?”
  劉晏搖搖頭,“我劉士安從來不做這樣的事,要買便只能買真正的千裏駒。”
  隨後劉晏很輕捷地自桌邊書笥裏抽出卷軸來,橫在桌面上,對著高嶽“高郎君,到現在還是不清楚妳是橘耶,還是竹耶?是朽馬骨耶,還是千裏駒耶?可否擬策問五道,判文二道?”
  “遵命。”高嶽沈住氣,說到。
  考驗來了。
  他明白,劉晏對他行卷不感興趣,而對他的策問更感興趣。
  “高郎君不必手寫,我只擬題,可用口而對。”說完,劉晏便提筆在書卷上刷刷有聲,“問,開天以來,幣制紊亂,民間不分南北,私鑄不絕,即打脊杖殺而不能禁也。我欲奏請不禁鑄錢,公私合用,可否?”
  “不可,錢為通貨,有國之權,若不禁鑄錢,非但百姓舍農逐利,還會讓鑄錢粗惡更甚,俗話說谷賤傷農、錢賤傷賈,此舉可謂二者皆傷。歷代禁制,實則為杜奸濫,晏相不可不察,謹對。”
  高嶽這段話,實則是他在之前學習歷史經濟學時,關註過的格雷欣法則,即通常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在唐前期和中期,民間盜鑄之風屢禁不絕,江淮之民舍棄農業,依靠大山坡澤,私設鑄爐,大獲其利,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便不免在私鑄錢裏摻雜大量的鉛鐵以次充好,這便是所說的“惡錢”也就是“劣幣”,而這種惡錢壹旦湧入市場,百姓便會自覺保留良幣,用劣幣惡錢來繳納賦稅,由是市面上只會是劣幣越來越多,給政府造成巨大損失。以至於唐玄宗統治時期,直接下詔詢問,“要不咱們幹脆開放鑄錢禁制得了。”而安史之亂後,幣制再度紊亂,連政府也開始以次充好,濫造惡錢,故而劉晏便再度提出了“不禁鑄錢”這個問題來。
  聽完高嶽的第壹道回答,劉晏點點頭,“二問,既禁私鑄,權歸官府,然而今鑄錢,本過於利,又當如何解決?”
  高嶽想了想,便拱手答道:“官府鑄錢之本,大約在於本料、用工、轉運、俸料四項,開天(開元天寶)之日,鑄壹貫錢本錢為七百五十,則可得利二百五十文,各州共設九十九爐,年鑄錢三十二萬七千貫,儲藏於庫,則得利八萬壹千七百五十貫;然喪亂之後,國家所掌之爐,僅余不到三十,多在晏相所掌之東南,若送京都,加上用工、轉運、監造官吏的俸料,每鑄造壹貫,花費為二貫,可謂本倍於利也。依晚生的看法,當務之急於劍南、蔚州、潤州、揚州、宣州等地增設礦冶、鑄爐,又可自嶺南賦稅、各地和市當中折換金銀銅錫,產量壹增,本錢必低。謹對。”
  “那第三問,增爐可削鑄錢之本,但若小人百姓改私鑄為私熔,又當如何?”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