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

孤獨麥客

網遊小說

第壹章 征辟雨後乍晴,霞滿西天。伊水北岸零零散散立著幾個人,似乎在欣賞夕陽。其中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十二章 入京述職

晉末長劍 by 孤獨麥客

2025-1-8 21:03

  汴梁宮城還在勉力修建之中,汴梁北邊的封丘縣境內已經立起了壹座寺廟。
  這幾年,寺廟真是遍地開花。打得越狠,老百姓越苦,寺廟越興旺。
  去年邵勛至幽州,那邊有壹座名為“潭柘”的佛教寺廟就是永嘉初修建的,香火很興旺,胡漢百姓皆至,供奉不輟。
  不過,妳若以為天下太平了佛教就不會發展,那就錯了。
  事實上可能更快,這幫法師們是真的有幾分門道,招攬信徒的方式多樣,且接地氣,教義也很吸引人,不流行是不可能的。
  譬如今日(十壹月中),這座寺廟外就在法師們若有若無的引導下,聚起了壹個集市。
  壹大早,何倫方出館驛,就見到了這個人聲鼎沸的集市。
  驛站本以封丘縣所在的陳橋鄉命名,曰“陳橋驛”。梁公聞之,令改名為“拱宸驛”。
  驛站上下七八個人、十五六匹馬,封丘縣劃了三頃田令其耕作、四頃河灘荒地用來放牧牲畜。這七頃地被稱為“驛田”,由驛站自己支配。
  梁國已建立四個多月,曾經毀於戰火的驛站體系慢慢重建了。
  就汴梁、鄴城之間而言,兩兩驛站相距二十裏至五六十裏不等,平均三十裏壹驛,非常密集,確保往來公函能便利傳達。
  拱宸驛位於汴梁北五十余裏。
  由驛道向南中經倉垣驛,至位於汴梁城北的大梁驛。
  拱宸驛向北還有東燕驛,位於東燕縣城之內,再向北至文石驛——此驛分河南、河北兩座分院,皆位於渡口附近。
  這條通衢大道的驛站體系,目前也就恢復到這裏,後面還得慢慢重建。
  驛站的住宿條件並不好。
  其上級主管、五兵曹尚書柳安之並沒有撥下多少款項,而是令其自負盈虧。
  不過他也知道驛站經營的不易。最近幾個月,定下了不同級別官員往來食宿的標準,壹般就是粗茶淡飯。要吃大魚大肉也可以,自己掏錢。
  驛站可對外經營食宿,貼補開銷。
  汴梁、鄴城驛道上的驛站,只要不是亂來,正常商業經營還是能賺點錢的。
  何倫這十來年還是發了財的,連帶著生活標準也高了,看不上驛站提供的飯食,不但讓仆役帶了食器、鋪蓋,還自己掏錢買了壹頭羊殺來吃,又讓驛站派人去附近買酒——他所看重的,也就是驛站的房子可以遮風擋雨罷了。
  吃喝完畢後,他便出了驛站,壹邊走路,壹邊消食,很快就到了集市。
  “我聞士族莊園閉門成市,自給自足,封丘怎會出現集市?”何倫看著坐在寺廟外擺攤的農人,問道。
  “封丘已無大莊園。單個豪族田地部曲不多,難以閉門成市。”隨行的門客答道:“本有壹毛氏堪稱大族,曹魏年間便已衰落,本朝亦浮沈不定,諸王混戰以後,漸次湮滅。”
  何倫壹聽,感慨萬千,道:“昔年毛孝先(毛玠)乃曹公老人,‘奉天子以令不臣’之戰略亦堪稱當世奇謀,奈何敗落至此。”
  “毛氏本就根基不穩,乃新興勢族,壹代敗落,尋常事也。”門客說道。
  毛玠本為縣吏,其家族在平丘(封丘)也算不得大族,更無名望,掙紮半生,最終沒能更進壹步,從高處跌落。
  鯉魚躍龍門,真沒那麽容易。在向士族沖鋒過程中倒下的,又何止毛氏壹家。
  “其實,如今便有毛氏子弟在大將軍府、梁國任佐官小吏。”門客又道:“銀槍中營壹部屯於封丘,毛家就獻了二十余頃地,皆為亂世中侵占民田所得。梁公嘉之,擇其子弟二人入仕。”
  “見機挺快啊。”何倫笑道。
  東海何氏其實也是大晉朝新興的下級士族,家族想往上爬,只能依附梁公了,壹如當年毛玠果斷投靠曹操。
  就是不知道,東海何氏的命運,會不會如陳留毛氏那般慘淡。
  集市上吵吵嚷嚷,賣什麽的都有,但最顯眼的則是牲畜。
  何倫甚至看到壹穿著軍服的兵士牽馬過來,賣掉了換了幾頭牛犢。
  “銀槍中營家人搬過來後,有田宅,卻無牛,故賣馬市牛。”門客在壹旁解釋道。
  何倫輕輕頷首。
  六千多戶軍士的抵達,極大繁榮了市面啊。
  聽聞倉垣那邊也有個集市,龍驤府府兵家人經常買賣各類物什,生生催出了壹個集市——集市每月壹次,或半月壹次,皆有定期。
  何倫到底出身士族,且因門第不高,接觸過很多底層。就他觀察,越是世家莊園多的地方,越難以出現這種集市。
  集市的繁榮,其實是莊園經濟衰敗的結果。就封丘縣而言,莊園制可謂每壹年都在衰弱。或許,這便是梁公希望看到的情景吧。
  何倫看著集市上高聲叫賣的農人、小商賈。
  有人用草繩串著幾尾“濟水鮮魚”——天寒地凍還下河捕魚,真的不容易。
  有豪族僮仆模樣的少年縛著幾只雞,雞腳被捆,急相喧爭——地方土族都遣奴仆出來賣雞鴨,顯然不是什麽大族。
  有人挑了壹擔粟豆過來,與人交換食鹽、乳酪——何倫看了就無語,梁公對梁國十郡百般呵護,稅都征得極少,以至於百姓能用糧食換鹽酪,卻壹再壓榨十郡以外的豪族,不怕激起眾怒麽?
  還有人挑著擔子,上面全是水靈靈的冬菜,甫壹出現,就被人圍了起來,爭相添價競買——冬日之時,對家有余財的人而言,肉可能不難弄到,冬菜壹定是急缺的。
  除此之外,還有農人閑時編織的草鞋、蓑衣、鬥笠、籃子、簸箕等物事。
  還有人伐薪燒炭售賣。
  有人采藥自制成各類專治跌打損傷、頭疼腦熱的藥膏。
  ……
  何倫看了大開眼界,這裏與枋頭可真是兩個世界啊。
  枋頭那壹片,除了軍城就是塢堡,散居的村落幾乎看不見。老百姓寧可日用品不足,也不出門交換,生怕出什麽事,與陳留這邊不好比。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梁國也不是處處這樣。
  不把塢堡莊園變成村落,就不會有這般繁榮的集市,梁公還有得拆塢堡呢,甚至有生之年都拆不完。
  ******
  何倫壹行人抵達汴梁時,已經有不少郡縣官員抵達了。
  快到臘月了,梁國十郡都會派出郡、縣佐官攜土特產進京,準備過年時的朝賀之禮。
  是的,梁國建立後,大晉朝範圍內已經有兩個人可以在正旦這壹天接受群臣朝賀了。
  晉帝司馬熾有百官朝賀。
  梁公邵勛也有百官朝賀。
  要不說人人都想裂土封疆呢?
  要不冊封詔書上怎麽會要求邵勛“永憶桓文之烈”呢?
  這可是真正的封建啊。若平移到春秋時期,今上是“晉天子”,邵勛怎麽著也是個“梁某公”,尊崇已極。
  何倫借住在浚儀王氏的莊園內,車馬壹並拉進了院子。
  作為外鎮軍將,何倫入京述職,攜帶了幾車白麻布。
  此為朝歌縣進奉的土特產,由縣丞押運,與順路的何倫壹起進汴梁,圖的就是路上安全。
  在莊園待了三天後,他發現王氏很忙。三天中有兩天吵吵嚷嚷,田曹佐官帶著壹大群吏員上門,清查王氏的田畝。
  王家沒有人做官,按照大晉朝的律令,是不可以占有那麽多土地的。
  大晉最高品級的官員,按律法只能占有五十頃的土地,但在實際執行中,很多第九品甚至連官都沒有的土豪占有的土地,都遠遠超過五十頃。
  規定是規定,實際是實際,兩者相差極大。
  甚至在大晉立國初期,這條律令就是個笑話,從來沒被認真執行過——大晉朝本身也難以執行這條律令。
  何倫冷眼旁觀,發現浚儀王氏以土豪之身,在浚儀、開封、小黃、封丘四縣零碎占有七百余頃農田,大部分是二十年前開始侵占的。
  公國田曹官員看樣子還算客氣,只要求王氏返還永嘉元年(307)以來侵占的土地,永嘉以前的沒有提及。
  怎麽說呢?這讓王家有點肉痛,但不是不可以接受,總之很糾結。
  何倫覺得梁公在玩火……
  不過換個角度想,都城腳下的土地都被豪族阡陌縱橫地占著,似乎也不是個事啊。
  聽聞梁公要把銀槍軍陸續遷移過來,還增設府兵拱衛汴梁,肯定需要大量田地。
  乞活軍走後,讓出了壹大批。
  再讓豪族吐出壹部分,再得壹批。
  從此以後,汴梁城周圍就沒有特別大的豪族了,田地分得很零碎,每家每戶比較平均。至於以後會不會兼並,那是以後的事情,妳還能管百年之後,那不是有病麽?
  “這世道啊!”何倫嘆了口氣。
  他現在有點擔心。
  梁公在梁國十郡這麽搞,可能還能穩住局面,可若哪天得意忘形,試圖在全天下這麽搞,那可就危險了。
  事實上,即便只在梁國境內清丈田畝,梁公在士人群體中的威望也會受損,只是得了武人之心罷了。
  而梁公也是靠武人群體的擁護,與士族豪強維持著脆弱的平衡。
  治理這個天下,還真是如履薄冰,壹步不能錯,度要把握得極好才行。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