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百八十五章 全能人才於謙
開局土木堡,大明戰神有點慌 by 南山有龍
2024-4-6 09:45
於謙聽完,壹臉懵逼,下意識地說道:“算什麽……題?”
朱祁鎮卻淡淡壹笑,說道:“第壹題,雉兔同籠……哦,不對,應該叫雉兔同籠!”
“雉……不就是野雞嗎?”於謙卻撓了撓頭,不解道,“既然是算術,雉和雞有什麽區別?”
“妳說的對,沒區別,雞就雞吧!”
不知為何,壹提到雞,就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壹句歌詞……
朱祁鎮甩了甩腦袋,將這個奇怪的想法從腦袋裏拋出去,然後沈吟片刻,說出題目:“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雞兔同籠放在後世,只是最簡單的二元壹次方程,不過,這道題卻不是現代的,最早收錄在《孫子算經》當中,放在當時的年代,誰能做出這道題,算是很有本事了。
絕對會被人稱為神機妙算,堪比諸葛亮的存在。
於謙聽完題,便陷入沈思,許久沒有反應。
朱祁鎮似乎早就料到這個結果,便說道:“其實,這道題……”
“回皇上,籠中有雞二十三只,兔十二只!”
這次輪到朱祁鎮發呆了,真的假的,妳也會解方程?
於謙見朱祁鎮沒有答話,便問道:“皇上,臣算錯了嗎?”
“妳等會兒!”
朱祁鎮隨手拿起壹支筆,在紙上簡單計算了壹下,確定答案就是二十三和十二,沒毛病!
“妳跟朕說說,怎麽算的?”
於謙點點頭,回道:“上置三十五頭,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減多,再命之,上三除下三,上五除下五,下有壹除上壹,下有二除上二,即得。臣還有第二種解法,上置頭,下置足,半其足,以頭除足,以足除頭,即得。”
朱祁鎮都驚呆了,短短時間,於謙用了兩種方法解題,特別是第二種解法……怎麽算出來的?
怎麽聽著和奧數似的,不對啊,我才是穿越者啊,按理說我應該吊打妳啊!
現在這情況……搞的好像妳才是穿越者壹般……
“妳算的很好,現在聽第二題!”
朱祁鎮來回踱了幾步,心說,這次得給妳加點難度了。
“還是算術,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這道理叫“物不知數”,亦是出自《孫子算經》,說是有壹些物品,不知道有多少個,3個3個數的話,還多出2個,5個5個數則多出3個,7個7個數也會多出2個,問具體這些個物品有多少個?
放在後世,這個問題也是很簡單,即找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的壹個自然數,只要讀過初中便能輕易算出,這個數最小是23。
果然,這道題把於謙難住了,只見他皺著眉,閉著眼,如同老和尚入定壹般,許久沒有動靜。
朱祁鎮心中暗道,我還就不信了,再被妳答上來,我就問妳微積分!
足足過了壹炷香的功夫,於謙終於張開眼,如釋重負壹般,說道:“二十三!”
朱祁鎮再次楞住了,還真被妳答上來了?
難道,真的讓我拿出微積分,才能鎮得住妳?
可是……我自己微積分也沒學明白……
“說說看,怎麽算的?”
於謙長長呼出壹口氣,然後說道:“三三數之,剩二,置壹百四十;五五數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數之,剩二,置三十。並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壹十減之,即得。凡三三數之,剩壹,則置七十;五五數之,剩壹,則置二十壹;七七數之,剩壹,則置十五。壹百六以上,以壹百五減之,即得。”
朱祁鎮的臉色已經有些難看了,思來想去,微積分的知識好像忘得差不多了……
“好,聽第三題,今有垣厚五尺,兩鼠對穿。大鼠日壹尺,小鼠亦壹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問:何日相逢?各穿幾何?”
這道題雖然比不上微積分,卻也很有難度的。
有壹堵五尺厚的墻,兩只老鼠分別對著打洞,大老鼠第壹天能挖壹尺,小老鼠亦然。而之後每天,大老鼠的速度都是前壹天的壹倍,小老鼠則是前壹天的壹半。問這堵墻幾天能打通,且大老鼠和小老鼠分別挖了多少。
這是壹個變速運動的相遇問題,難就難在變速,古人的數學方法有限,並沒有現在的代數函數這種工具,不信妳還能答得出來!
就算妳用最笨的辦法,壹天壹天去推導,也行不通。
第壹天的時候,大老鼠打了1尺,小老鼠1尺,壹共2尺,還剩3尺;
第二天的時候,大老鼠打了2尺,小老鼠打了0.5尺,這壹天壹共打了2.5尺,兩天壹共打了4.5尺,還剩0.5尺;
第三天按道理來說大老鼠打4尺,小老鼠0.25尺,可是現在只剩0.5尺沒有打通了,所以在第三天肯定可以打通。
問題的關鍵,就是第三天並不是完整的,這個0.5尺需要拆開,最難的就是這裏,看妳怎麽拆?
可是,接下來於謙的舉動卻再次讓他驚掉下巴。
只見於謙拿過來紙筆,列出壹道道算式,似乎這道題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
朱祁鎮忍不住湊上前去看,卻發現……看不懂!
像是方程組,又像是矩陣,總之,很玄乎……
這壹次,於謙耗費的時間並不多,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朱祁鎮呆呆地看了半晌,無奈地問道:“這個世上,就沒什麽問題能難得住妳嗎?”
“皇上何出此言,臣只是在讀書的時候,看過壹些四書五經以外的書,對於這些算術問題略知壹二。”
“妳給朕講講,最後壹道題是怎麽解的?”
於謙指著紙上的數字說道:“回皇上,這個方法叫做盈不足術,專門解決各種虧盈問題……”
朱祁鎮認真聽完,突然發現這個盈不足術好像和方程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兩者很相似,卻不完全壹樣,壹時之間,竟然分不出哪個更高明些。
猛然間,他心中變得欣喜起來,壹直以來,自己都在擔心壹個問題,在這個時代發展自然科學會很難,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哪怕自己是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不能說改就改。
可是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就拿最基本的數學來說,古人分明是做過研究的,而且研究的很深入,只是朱元璋規定了科舉只考四書五經,讀書人就不會去關心四書五經以外的東西,從而導致,很多前人留下的瑰寶都被埋沒了。
特別是到了清朝,科舉制度更加嚴苛,並且大興文字獄,除了四書五經以外,任何書都有可能成為禁書,導致讀書人的知識面更加狹隘,百無壹用是書生的情況更加明顯。
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扣響大清的國門,世人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麽樣的。
因此,從那個時代開始,有誌之士開始全方位學習西方,他們學習西方人的先進理念,學習西方人的科學技術,學習西方人的壹切,甚至包括他們的宗教信仰,與此同時,他們將自己祖先留下的東西,當作糟粕,恨不得壹股腦全部丟棄。
這個問題的根源,當然是大清的閉關鎖國,不思進取,可是,再往前捋壹捋,大明的責任也不小。
任何時代,都不可止步不前,否則,妳就會被時代淘汰,就會落後,就會挨打!
因此,大明的變革必須進行!
就算老子這個皇帝位子不穩,這場變革也勢在必行!
“於謙,謝謝妳,妳幫了朕大忙!”
於謙壹頭霧水,這三道題很重要嗎?
朱祁鎮繼續說道:“現在朕不想說太多,總而言之壹句話,大明必須要做出改變,這將是壹場戰爭,於謙,朕需要妳幫朕打贏這壹仗,妳可有信心?”
於謙當即說道:“臣謹遵聖旨!”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這不是遵旨的問題,朕不想勉強妳,妳壹定要知道這場變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若大明不作出改變,遲早有壹天,會被人踩在腳下,朕不想看到這壹天,妳明白嗎?”
於謙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說道:“臣……好像明白了!”
“那好,朕的這本改革策劃書交給妳,妳下去以後將其完善壹下,咱們君臣要轟轟烈烈幹他娘的壹場,幹贏了,流芳百世,大明再輝煌個幾百年!若是敗了,妳和朕都將成為後世史官筆下的罪人,遺臭萬年,更重要的是,大明將走向衰亡之路。所以,這壹仗我們沒有退路,我們只能勝,不能敗!”
於謙看到朱祁鎮臉色凝重,本想再問壹句,卻又不敢問。
“妳有什麽話就直說吧,朕沒拿妳當外人,妳也別在朕的面前見外!”
朱祁鎮對於謙,是真的毫無保留。
不說前世造的孽,僅僅從治國之才,於謙的作用就不是壹般人能替代的。
“那……臣多問壹句……”
於謙小心翼翼地問道:“皇上的意思臣明白,不過,為何皇上如此急迫?北元已經平定,我大明的邊境擴充到斡難河畔,東南沿海的倭寇也剛剛平定,南邊的諸如安南國等,並沒有和大明壹戰的實力。我大明眼下既無內憂,又無外患,若要推行新政,當徐徐圖之,不知皇上究竟在擔心什麽?”
“妳還是不明白!”
朱祁鎮緩緩搖了搖頭,說道:“推行新政有多困難,妳應該清楚,其實,朕早就有打算,卻壹直不能實施,就是因為這其中牽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幸好這壹次南京的謀反案給了朕機會,若是不趁機將做出改變,等以後,怕是更難實施了。”
於謙點點頭,又問道:“臣是擔心,若是強行推行新政,嚴重的話,說不定會鬧出人命案……”
“朕要作出改變,就不怕鬧出人命,而且,朕並沒有將那些士紳們逼上絕路,新政之下,他們依然有著絕對的優勢,他們有錢,有地,完全可以開辦作坊,或者是經商,總而言之,只要肯努力,得到的回報不會比現在少,朕要革除的是那些手裏掌握大量土地,整日什麽都不幹,只會壓榨百姓的廢物,國之敗類!”
於謙聽到這裏,終於理解了朱祁鎮為何如此急著做出改變。
想要國富民強,必須全員動起來,靠著壓著百姓積累財富的,對於國家來說,不是什麽好事。
妳做生意,開作坊,這些行為不但自己賺銀子,還能帶動就業,百姓們日子也能過得好壹些,因此,皇上的策劃書中,鼓勵大家都走出去,動起來。
若是這些變革能夠實施,那時候的大明會完全不同,將是壹個嶄新的世界!
“請皇上放心,臣於謙立下軍令狀,若臣還有壹口氣在,新政便進行到底!”
朱祁鎮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有妳在,朕身上的壓力就小多了,既然要變,先從百姓的衣食住行開始,丈量土地,攤丁入畝,先在南京及周邊展開,做出個表率來,然後推行全國!”
於謙想了想,又說道:“皇上,恕臣直言,錦衣衛抓了太多人,南京六部的官員少了三成,甚至有的衙門,壹半人沒了,沒有人……工作不好開展啊,臣建議,還是先把這些空缺補上。”
朱祁鎮搖頭道:“還補什麽啊,南京六部全撤了,不要了!”
“啊?”
於謙再壹次楞住,什麽情況?
“朕說,南京六部直接撤銷,紫禁城保留,應天府保留,其他的衙門全撤掉,至於那些官員……正好去補地方官員的缺,朕已經擬好詔書,明日便下發。”
於謙臉上很是震驚,南京行都不要了?
說不要就不要了?
眾所周知,大明有兩座都城,壹個南京,壹個北京。
太宗皇帝朱棣遷都之後,南京城壹直保留,作為陪都,行使著壹部分朝廷的權力,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假如有壹天,北京城守不住了,皇帝可以撤回到南京,這裏有壹套完整的朝廷班底,立即可以投入運轉。
歷史上,崇禎皇帝面對闖王大軍,本來是可以南遷的,可是,他最終選擇了自掛東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