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覺醒】與【傳承】!
非正常音樂家 by 武劍仙
2023-3-17 21:21
第三篇章,可以說是思想核心與轉折。
更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對敦煌文化最為大眾且獨特的表達。
描述的故事主角,便是妙善。
《千手千眼》!!
觀世音。
隨著李少傑指揮棒的再壹次舉起。
空曠的舞臺背景,浮現出了壁畫。
饒是從未了解過敦煌文化,從未看過這幅畫的人,也完全可以說的出來壁畫的名稱。
實在是太獨特,太具有標誌性了!!
敦煌飛天·反彈琵琶!!
這種怪異的姿勢,反而充斥著壹種神秘與另類的美感。
這便是反彈琵琶的主旨!
突破常規,突破局限的思維,從反面看待事物。
反彈琵琶原為舞。
突然!
李少傑揮舞起指揮棒,輕輕的,在琵琶聲與豎琴的彈奏下,整個樂團的弦樂,驀然在壹聲強拍下,演奏起了壹種極為怪異,甚至有些刺耳的滑音!!
這壹下,不由得嚇觀眾們壹跳!
但隨著這滑音的出現!
灑滿金黃色燈光的舞臺上,出現了壹個美麗的舞女。
國家隊的舞蹈家田韻身披瓔珞,頸掛配飾,舞帶展卷!
手中抱著壹個琵琶,輕跑幾步,居然輕輕的飛了起來!
看不見的威壓線運動著。
而田韻優雅的在半空中低眉垂目,手持琵琶,舒緩的作著舞蹈動作。
很快!!
在李少傑的指揮下,豎琴的音階,弦樂更加刺耳的滑音響起!!
音樂仿佛是在說話。
在描述這飛天的動作。
唰!唰!!
又是兩個舞蹈演員輕踏赤足,圍繞著已然升高的田韻,輕輕飛起,環繞著最中間的田韻,慢慢的升空。
然後左右交叉的飛掠而過。
帶有西域少數民族舞蹈特點的動作,身披著極度還原的敦煌壁畫服飾。
配合李少傑這種帶壹點驚悚,有些奇怪的刺耳音色,讓觀眾們的感覺異常玄妙。
這種音節,聽起來,多少有點驚嚇,令人潛意識便忍不住微微害怕。
呂老倒是眼前壹亮。
實在是沒想到,李少傑居然玩這壹出!!
是的,這種奇怪的摩擦音效演繹的滑音,其實運用面不算窄。
多用於壹些配樂中,描繪緊張突發變化的場景,多於用驚悚片中制造效果。
但那是配合驚悚片或者壹些比較令人緊張的情節壹起出現的。
李少傑則不然。
在演繹敦煌仙女飛天的過程中,運用這麽壹出,營造出的效果,就令人回味起來耳目壹新!
這種略微有些“害怕”的感覺,卻配上這種仙女飛天,充滿獨特韻味的美好畫面。
這時候,這種“驚”與緊張,就於潛意識之中,變成了“敬畏”!!
呂老不知道李少傑具體到底是怎麽想的,會用這種古怪的搭配。
但不得不說,這突如其來的質感,卻實實在在的令人從“驚”的感覺中,感受到了壹種古人看到神女飛天時,內心的那種略帶驚懼的敬畏!!
以往,人們看歌劇,雖然也講“代入感”,但實際上的代入感只有壹小半。
畢竟,從音樂上的處理,更會偏向於“講述故事”。
而李少傑這種雖然外表看覺得似乎沒什麽不同的處理方式……實則內裏別出心裁。
與其說是音樂演出,更像是壹種第壹人稱視角的“配樂”。
充滿了各種第壹視角體驗的音樂心理暗示。
更加增加代入感,以每壹位觀眾為故事主體,並且以音樂直接影響觀看者的代入情緒與代入的程度!
仿佛是將壹個藝術演出,變成了VR故事壹般!
奇思妙想壹閃而過。
實則,這種感覺,並沒有持續過長時間。
三位舞法天……
三位舞者已悄然落地,吸引著觀眾們的視線。
隨著音樂的漸緩,輕輕落地。
燈光開始轉場。
壹暗,壹亮間。
道具非常非常迅速的便到位了。
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的舞臺,仿佛變成了華麗的古代皇宮。
壹名衣著華麗的國王,正端坐在王座上。
豎琴撥響。
面前,是剛剛飛天的三位神女。
相比剛剛更為莊重的體態與稍顯淡然的神性,現在,三位舞蹈演員的表情更為像是壹名靈動的少女。
國王正在欣賞三個女兒的表演。
妙音,妙善,妙清。
音樂輕柔優美了起來。
在西洋管弦樂的圍繞中,琵琶聲輕巧的彈奏而起。
田韻手持琵琶,輕柔中卻不乏力道的起舞。
懷抱豎彈,揮臂橫彈。
又隨著音樂,忽地昂首斜彈,傾身倒彈。
直至最後的背後反彈。
纖細修長的柔荑劃過琴弦。
隨著音符的湧動,做出彈撥琵琶的動作。
微笑中,仿佛敦煌的壁畫在起舞,飛天的神女活在了現實的空間中。
精妙絕倫!
映襯著背後背景不斷浮動變化的各色反彈琵琶的壁畫。
壹幕壹幕,仿佛活了過來。
臺下的外賓音樂家睜大眼睛。
努力的看著。
這自己熟悉的西洋管弦樂,到了現在,卻多出了壹抹陌生的感覺。
這是壹種完全不同的質感,帶有了很濃厚的東方氣息。
而國內的音樂家與媒體代表們,卻從中感受到了壹種很強烈的西域氣質。
不同於西洋西方。
而是獨屬於華夏的西域風情。
豎琴與琵琶結合的居然可以如此默契。
這便是《千手千眼:飛天》!!
而這段樂章的英語翻譯,則是Apsaras!!
中西結合,但卻將東方的聲音,用西方的表達。
響徹世界。
Apsaras,即為阿普薩拉斯。
是印度神話中水的精靈,樂神乾達婆的妻子,擅長舞蹈。
在佛教壁畫中,尤其是在敦煌壁畫中,極為常見且經典的《飛天》,便是以此為原型而創作的。
相傳,阿普薩拉斯經常會出現在苦行者面前,以妖嬈的姿態考驗幹部。
這部作品,起碼在這些細節上,設計的非常有心,巧妙。
經得起反復的推敲!
壹舞完畢。
音樂落下。
故事也繼續的訴說。
這是國王的女兒妙善的故事,是觀世音菩薩在證道前的故事。
當看到需要救助的人,妙善堅定的貢獻出自己的雙手與雙眼。
即使國王老父親如此不舍,妙善也依然說道。
“即使失去手與眼,我還有壹顆菩薩心。”
“我想要把我心裏和命裏的,都奉獻給那些需要的人。”
於是,失去了雙手雙眼,卻感動了天地的妙善。
長出了千手千眼,證得菩薩果位。
主題也呼之欲出。
那是基於對世界慈悲之心下的……
【奉獻】!!
與平日中,大家所言的“聖母”“女菩薩”不同。
憐憫之心該有,慈悲之心該有。
無論世界如何的現實,這些人性的光芒也該有。
但首先,真正的菩薩,不會強求他人,指責他人。
這些先行的導師,覺悟者們。
是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奉獻。
什麽都不求,但求實踐自身的慈悲之心。
是的。
李少傑所講的奉獻,不是道德綁架。
而是遵從於內心的善,然後付諸於自身赤誠的實踐。
去做,而不是說,更不是去指責他人。
妙善的偉大,不在於她的偉大。
而是在於她壹開始基於自我善心的奉獻。
失去了雙手雙眼,才獲得了千手千眼。
正如故事結尾,扮成了百姓們的合唱團所唱。
“您的千手撫摸著眾生的創傷。”
“您的千眼觀望著眾生的痛亡。”
在李少傑的表達中,佛教仿佛開始回歸了它本來的目的與樣子。
勸人向善。
勸人主動行善,幫助他人。
接受幫助的人,拿起接力棒,將行善傳播開來。
是很烏托邦,是很理想主義。
但若是連向善的理想都沒有,人性的光芒中只會布滿灰塵。
當故事講完後,每壹個人的心中,那“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都完全不同。
李少傑……是在借助宗教故事,去歌頌每壹位付出者,每壹位先導者。
在中場短暫的間隔中,不少人微微的失神了壹下。
此時,很多音樂家的內心,已然對李少傑的作品,下了壹個同樣的評價。
【這是在用音樂來表達思想,這是在用思想,歌頌現實中那些舍己為人的人!!】
回望現實中,似乎也總能見識到,將自己“雙手雙眼”奉獻給眾生的人。
央視記者有些發呆。
總感覺,自己對這壹個篇章,充滿了無數復雜的情感。
平日裏,這位記者也沒少報道這類的事跡。
他們或許只是壹個個普通人。
可壹旦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綻放出的那種人性美妙的光輝,總是能感染無數的人。
或許是重大疾病面前的醫生,或許是罪犯面前的警,察。
又或者是危機面前的軍人,甚至縱觀歷史,民族危難之際,站起身普渡眾生的,可不僅僅只是壹個兩個。
而是壹群菩薩。
記者感慨。
表演之前的采訪,記者尚未明白李少傑那句話的意思。
但現在已然明白了。
【其實,妳看到的,是我在歌頌佛,歌頌菩薩。】
【但實際上,眾生便是尚未覺悟的佛,佛即是覺悟的眾生。】
感慨中,音樂繼續的進行著。
壹幕幕壁畫中的故事也展開。
有那菩提樹與明鏡臺的經典論道。
《禪園》。
有寒冷絲路之上,與絲女篥娜相互依偎取暖,互生情愫,最終看著愛人凍死在懷中的空弦和尚。
《心經》!
即使是只看曲名,也能感受到那種蒼涼風沙吹過千年,縱使現今依然存在的絲路景象。
千年間,絲路誕生了多少偉大的交流,埋藏了多少無名的枯骨。
《日蝕》中,絲路,是《壹條看不見的路》。
而那遊歷西域數十年,只為了家鄉敦煌人可以聽到心經梵樂的月僧空弦,與篥娜初識,聊起敦煌美麗的石窟與壁畫。
感慨著《故鄉遠》。
黑夜寒冷,苦中作樂,相互依偎。
但篥娜終究凍死在空弦懷中。
上回遇,今生別。
來世更難重疊。
空弦斷,篥影絕……
《相愛只為離別》!
故事結尾,在輕吟的歌聲中,唱響了《心經》。
那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在公元649年傳譯的版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觀眾們的內心感覺很微妙。
明明是個悲劇。
但仿佛在為之感動之余,並無太多的悲痛。
仿佛是看穿了紅塵空色壹般。
就如古代哲學家所言,人壹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問題是如何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盡可能的讓渺小的人生輝煌。
人與人相愛之際,便在走向離別,無論是情感所困,或是有限的生命所困。
但表達出的意思,也更是明顯。
如何讓相愛,變得精彩,變得有意義!!
李少傑並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只是通過吟唱《心經》,讓觀眾們自己去感受。
每壹個人,或許感受都不壹樣。
自此,李少傑這部作品的深度,已然折服了在場的所有人。
相當多的音樂家,都改變了壹開始自己的看法。
是的。
李少傑這麽年輕,太年輕了,年輕的過分了!
承認,他音樂上很強,非常強。
但在哲學思想的層面上,未必會有經歷過更多的長輩們有深度。
可現在,這種顧慮與狐疑已然完全消失不見。
偉大的藝術家,也壹定是壹個偉大的哲學家。
偉大的哲學家,縱使不會藝術,也壹定是壹個藝術最好的欣賞者。
……
音樂繼續。
故事逐漸來到了尾聲。
這是《敦煌·慈悲頌》最後收尾的樂章。
《涅槃》
佛,也終於出現。
在即將涅槃,給弟子們上最後壹課的時候,佛與弟子們暢聊起了《萬物大千》。
以及《彼岸》。
當弟子們問出《最後壹個問題》的時候。
佛的回答,也呼應了之前所言的壹句佛偈。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此時,不少采訪過李少傑,或者看過李少傑采訪的人,在內心驚呼了壹聲。
圓了!
押上了!!
整個邏輯閉環了!!
最後的結尾,在思想的層面上,剛好就回歸了李少傑最主旨的思想!!
佛不是神,而是覺悟的人。
最後壹個問題得到了解答,弟子們大徹大悟。
佛,也微笑的閉上眼,進入了彼岸。
仿佛先導者們,探索出路,教會後人後,欣然進入空靈壹般!!
在表達主旨中,不少人的心中浮現出了兩個詞。
【覺醒】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