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音樂家

武劍仙

都市生活

平行世界。
北城的初春,氣候涼爽。
鳥兒自冬日來從未綻放的歌喉,此刻間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08章 先比著再說!

非正常音樂家 by 武劍仙

2023-3-17 21:21

  如果用壹個詞,來形容秦盛榮與宋雨萌……
  那就是“瑟瑟發抖”。
  李少傑就不用說了。
  之前直接給吳俊優揭到塌房的事情還歷歷在目。
  自己雖然不至於是虛假創作人,但根基不穩,還是會慫壹些。
  而高慧潔老師……
  秦盛榮與宋雨萌還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碼也是在音樂學院受到過系統教育的。
  但此時,身邊這個高慧潔老師,仿佛讓兩人回到了大學時代。
  仿佛又看到了導師敲著桌子,怒罵著自己豬腦子,幫自己改論文的樣子。
  不敢說話。
  而唱作人們的感覺也沒比這倆人好哪去。
  怎麽壹個唱作人比賽的綜藝……踏馬的突然就變成了百川獎+青歌賽?
  壓力驟增。
  錄制也便如此的進行著。
  當然,雖然選手們有些擔憂比賽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實還好。
  無論李少傑還是高慧潔老師,對於綜藝的要求其實並不高。
  只存在這麽壹個底線級別的“不錯”“很棒”“可以”。
  起碼,妳要有壹定的專業素養。
  畢竟,流行音樂的作曲門檻其實很低。
  流行樂壇中有壹個很有趣的現象。
  若說之前倒是還好,但從16年往後,真正傳唱起來,帶有壹定熱度的流行歌曲,他們的創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沒有受過系統訓練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眾總會覺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氣,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科班學生會被條條框框束縛,非科班學生更能發揮才華”“高手在民間”雲雲。
  “天賦”。
  “不接地氣”。
  不可否認,確實有這樣的問題。
  但其實這都只是“幸存者偏差”導致的認知偏差罷了。
  科班與非科班的分界線,其實並非是學歷。
  而是知識放在那裏,妳是否去學了,妳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時候,科班學生不努力,最後憑借半瓶子水混圈,也會混成“非科班”,創作快餐商業音樂。
  而非科班的選手,努力提升,學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識並且運用得當也不是不可能,這個時候非科班的選手,也就變成了“科班”出身。
  畢竟,總是有非科班的選手在經過努力與天賦的雙重加持下,實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還要讓科班的學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樂愛好者非常多,嘗試作曲的更多。
  但撲街的明顯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實並不強,有時候恰到錢以後,很難虛心保持本心,再去進步,名氣越來越大,但作品越來越水,盲從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審美引導。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後,也只能寫寫單旋律,這恰恰滿足的絕大多數聽眾“只聽旋律”的要求,妳聲部多了反而會覺得聽的“亂”。
  大眾不知道也不在乎,單旋律的寫法其實只是入門。
  所以,大眾認知中所謂在民間的“高手”,其實放在行業整體來看就是入門。
  審美提升與行業技術發展的速度完全不同,導致其中的鴻溝越來越大。
  這也導致商業與藝術之間相性更差,甚至割裂。
  還是那句話。
  很多事情,大眾可以不考慮,因為大家聽音樂沒必要懂知識,大家聽音樂憑喜好。
  但音樂人不能不去想。
  外賣快餐簡單好吃,所以大家喜歡。
  壹些精良的美食麻煩,但更好吃。
  不能因為大家喜歡外賣快餐,所以便將“美食”的定義放在外賣的層次。
  流行音樂應該是保證簡單快捷好吃的基礎上,兼顧營養健康,並且試著將其更好吃。
  而不是拿米飯鹵肉包拿微波爐打壹下糊弄,更不是弄些臭了的雞炸壹炸糊弄人,只說“好吃就行了”或是“市場需求”等問題。
  科班的選手並不少,更多的存在於其他音樂行業,像是很多編曲,和聲,這些涉及到“多聲部”線路創作的東西,就需要有紮實的曲式分析與和聲學的底子。
  很簡單的壹個問題。
  很多大眾在之前也曾詬病過“中國沒有大片式的輝煌音樂”。
  其實,不是沒有,甚至很猛,只是鮮為人知,畢竟,復雜的東西聽不膩,更大氣輝煌自然有,但受眾小。
  而那些能寫出歌劇,交響套曲,宏偉的配樂,大氣磅礴音樂詩篇的作曲家……
  幾乎清壹色科班出身。
  這跟流行成為了兩個極端。
  而他們平時很少寫,或者懶得寫,亦或是根本寫不了能夠火熱傳播的流行。
  原因其實很簡單。
  科班所教授的知識本就更廣更深,涉及到的音樂思維與哲學也會更深,這些東西壹定程度上會讓作曲人脫離“大眾審美”。
  比如,寫出壹段單旋律,明明大眾感覺妳這旋律很好聽,具有火的資質,但按照更深的知識沈澱下來的審美,會讓作曲人覺得非常單調。
  於是,構編織體,和聲,讓整個音樂的層次豐滿起來,作品也就逐漸開始偏離大眾了。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存在於“科班”。
  非科班很多懂得沈澱學習,最後將自己的實力提升到與“科班尖子”不相上下,甚至更強的壹些大佬,也會遇到這種問題。
  比如某奶茶。
  每次發歌都是“江郎才盡”,每次發歌都讓人覺得越來越退步,每次發歌都有人“不如老歌好聽”。
  但實際上,過個幾年,知識多了,見識廣了,審美上來了,才終於驚呼“臥槽這是什麽神仙”。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審美低,也沒有人敢說自己的審美高。
  【妳們這高雅的東西繼續清高吧,我俗人,不懂。】
  最終的妥協,便是只能歸結於所謂的“喜好”。
  卻不願意去討論如何擴大眼界,提升知識思想,進而讓“審美”進步,從而進壹步提高精神與道德層面。
  就仿佛所謂“中文系培養不出作家”這句話壹般。
  可以激勵行業,但不能當成既定事實,不然只能反映出大眾理解與真實行業存在巨大的鴻溝,當真的話,只能顯的很無知。
  人類的發展中,審美本就該是進化的。
  現在卻有倒退的趨勢。
  也正是因為這“鴻溝”的原因。
  音樂學院逐步開設流行作曲專業。
  如何以專業的素養去用最簡單的方式,引導大眾提升審美。
  起碼不要讓音樂的發展與人們審美速度再壹次失衡,導致鴻溝更大。
  是音樂人考慮的事情。
  不能“大眾喜歡就好,管它是否專業”,因為大眾能有喜好,卻對妳專業的東西不了解,也沒必要了解。
  所以,絕對不能用“假”東西忽悠大眾,讓大眾覺得“這個才是正確的”。
  身為音樂人的李少傑與高慧潔。
  自然對這些東西更懂,也都是為之努力著。
  藝術需要高度,也同樣需要接地氣。
  所以,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隊選手開始走入人民,參與進來,也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了更深更高級的“美學”。
  審美很簡單,無非就是與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乃至於生活環境有關。
  提升審美為的也不是什麽“高大上”,而是從第壹感性的角度,去讓人們見識更廣闊的東西,進而有助於人們提升思想與價值觀,人生觀。
  然後從中獲得思想,獲得力量,獲得更好更棒的生活環境,去面對生活,享受生活,贊美生活,甚至是改變生活。
  所以,藝術的大眾化很迫切。
  其實,想要“大眾化”並不難。
  “情緒”的共鳴。
  起碼,擁有紮實基礎能力的唱作人,在音樂本身技術空間來說,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並不是單純憑借歌詞,或是為悲而悲的負能量。
  李少傑與高慧潔對這些自然是看的很清楚。
  身為優秀的音樂人,是必須要考慮這些東西的。
  保證“基本專業素質”的情況下,更加貼近生活。
  還能更加“新潮”,但不會“新潮”到大眾難以接受。
  就著這些問題,在錄制的這幾天,李少傑都會在錄制結束的時候和高慧潔交流。
  交流中,談了很多。
  互相之間的討論,幾乎可以寫出很多篇學術論文。
  看的身邊的宋雨萌與秦盛榮從瞠目結舌再到麻木。
  能懂,但只能懂壹點點……
  “其實,我對於創作上的東西,並不是那麽嚴格的。”
  李少傑微微壹笑。
  “創作是壹件自由的事情,但首先,創作者得先明白自己做的東西是個什麽。”
  “唉,基礎的東西,現在居然變成了及格線。”
  高慧潔撇了撇嘴。
  “其實問題不大,只是需要讓我們拿出更好的東西,而且這個更好的東西,必須更加通俗易懂。”
  “嗯。”
  李少傑點了點頭。
  “之前就試驗了很多東西,現在多少有壹丟丟的頭緒,可這路還是漫長,慢慢來吧,這次綜藝我就有很多不錯的想法想去試壹試,搞壹些奇奇怪怪的融合。”
  李少傑的話,高慧潔可不覺得是吹NB。
  在很多大眾看來,雖然歌劇高內涵,高藝術水準,高技術。
  可太“高端”“高雅”所以我聽不懂,不願意聽。
  但李少傑的《沂蒙山》,卻實實在在的縮短了普通觀眾與“藝術”的距離,這部歌劇不僅技術上具有突破性,欣賞門檻已然降低的相當多。
  可惜,門檻還是存在。
  “其實,我的思路和妳們不太壹樣的。”
  李少傑看著高慧潔,開口道。
  “之前交流的時候我也說了,這個門檻,並不是讓觀眾去懂,更不是說給壹個標準答案讓觀眾們背,不能強調著讓觀眾也明白這些東西。”
  高慧潔若有所思。
  只聽李少傑繼續道。
  “其實,我的思路方向……更接近於壹個帶給觀眾們第壹體驗,這個第壹體驗感覺如果強烈,那麽自然欣賞門檻就變得低了。”
  “其實不是去要求觀眾欣賞能力增長,也不是說要必須懂,而是提高壹個基本的共情感,營造共情感這個東西,也能更好的從音樂本身的邏輯上來考慮。”
  “嗯嗯,不錯。”
  高慧潔點了點頭。
  仔細想壹想能火的歌曲,壹定要麽就是簡單到絕大多數的人可以唱出來,要麽就是共情程度與作品內容事件更貼近大眾。
  不去糾結於作品能不能被聽懂,而是要糾結於如何讓人們第壹體驗聽的“爽”!
  想要創作這樣的作品,自然是需要尋找壹批既有基本職業素養,又能對作品情感理解上有獨特創作手法,或是表達能力的唱作人。
  這段時間,幾人分工明確。
  在評判上,高慧潔便著重負責從音樂的情感出發。
  而李少傑負責的便是在接地氣的同時,保證壹個最為基礎的創作素養,從承載情感的本質“創作”上出發。
  從兩個角度來包攬了評判擔當。
  而秦盛榮和宋雨萌,變身成評委席中的“氣氛擔當”與“搞笑擔當”。
  活躍氣氛,增加綜藝感。
  然後沒事翻譯壹下。
  “等等,傑哥,妳剛剛說,妳想做點奇奇怪怪的融合?”
  秦盛榮撓了撓頭,註意到了盲點。
  “不會是已經……”
  “嗯,加入我戰隊的幾個選手都很有特點,溝通了壹下後,他們也願意做不同的嘗試。”
  李少傑點了點頭,嘿嘿壹笑。
  “反正我估計,要麽爆炸,要麽爆炸。”
  “要麽我們原地自爆,要麽……”
  說到這裏,李少傑的笑容壹變,頓時讓幾人心裏壹跳。
  “後天錄制的戰隊排名賽,妳們可要小心壹點哦,我們節目準備的雖然不太穩,但是很爆炸哦。”
  “嘶!”
  李少傑的話讓幾人眉毛挑了挑。
  其實,戰隊排位賽的主角,還是四位導師。
  可選手也是需要從旁做輔助的。
  如何安置每壹位選手的位置非常關鍵。
  如何設計節目,本來就很難。
  但……傑哥還說他玩了點花樣,做了壹些音樂實驗。
  怎麽看怎麽撲啊?
  但問題來了,這人是傑哥。
  高慧潔眉毛挑了挑。
  反正後面的不知道,但起碼這主角是導師的戰隊排位賽,不好贏!
  “嗨,想那麽多幹啥。”
  李少傑撇了撇嘴。
  “先比著再說!”
  ……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