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歷史軍事

少年和媳婦   閩水上江水擊蕩,十裏江面具是渾黃。   枯枝殘葉順江而下。   臺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壹百壹十五章

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

2019-5-19 15:56

林學五子
  
  會試的考場上,眾考生們正凝神答卷。
  而王弘誨攤開陶望齡的文章,初時略略壹看,壹目十行這樣,但過了片刻手顫了顫,重新看了壹眼面前這位端坐疾書的讀書人。
  但見他平靜如衡絲毫也不因為壹群人在他面前而有所分心,甚至連自己這位正三品主考官當前也沒有多吸引他片刻目光。
  王弘誨深知有這樣底氣涵養的讀書人,若不是不通事故,壹無所知,就是底蘊極厚,壹般不是出自官宦世家,就是如禮部左侍郎林延潮那般由寒門出身,極罕見的出類拔萃之才。
  不過後者實在太少了,壹般前者還是多壹點。
  王弘誨想起會稽陶家,當然是想起了那出自浙江的科舉望族而來。
  王弘誨重新看陶望齡的文章,當下更加仔細,越看越覺得此子不得了。
  當下王弘誨又看了壹眼這年輕人,然後將文章遞給壹旁許國並遞了眼色。
  許國接卷後撚著三莖胡須看了壹陣,當即看向王弘誨大意是問,此文何人所作?
  王弘誨指了指陶望齡,許國沈吟了壹番,當下不發壹言,將卷子交給壹旁官員低聲道:“作壹個戳記。”
  這名官員會意,當下拿出戳子在卷子戳印後,又作了壹個暗記。
  二人當下負手前行,壹路繼續巡查考場。
  等遠遠離開陶望齡的考棚後,王弘誨問道:“方才那陶姓讀書人的文章如何?”
  許國道:“此文令我想起了陶念齋啊!”
  王弘誨道:“我也有同感,此人又是會稽陶氏,莫非是陶念齋的家人同族。”
  “但文章更有青出於藍之感啊!”許國沈吟道。
  王弘誨深深贊同道:“我也有同感,我看此人就是閣老所要尋的俊傑啊!”
  許國笑著點點頭,有這樣的人才拜入門下,也是很是令他高興,但他卻道:“誒,是不是元卷經魁卷,還要看過其他再說。”
  說完二人即是離開。
  卻說陶望齡考完後,卻是壹人交卷,引起四方考生的驚嘆。
  “這人是誰?”
  “陶周望他交卷了?”
  “真不愧是名門子弟啊!”
  “名門子弟?”
  “他的伯父是嘉靖三十五年的榜眼陶念齋,他的老師是萬歷八年的三元學功先生,妳說是不是名門子弟!”
  “真的啊!”
  “看來這壹科的會元他是穩了。”
  “未必,上壹科別人也說他奪會元是探囊取物,但最後還不是名落孫山。”
  “聽聞此人講學很是厲害,但既是如此厲害,又來作什麽官?”
  “誰說講學厲害就不能做官?人家就不能又講學又做官了?”
  “妳這人也真能杠,我隨口說說而已!”
  “夠了,這裏是考場!不許交頭接耳!否則壹律按舞弊論處,給我肅靜!肅靜!”
  巡場官員們也沒有想到,只是陶望齡這壹交卷就引起了如此大的轟動,引起人的壹路驚嘆。
  許國,王弘誨坐在至公堂前,看著陶望齡如此壹路走出考場。二人不由也是心道,此子文章固然寫得是好,但如此快就交卷,也太不把這會試當作壹回事了吧。
  他們雖很想立即壹睹陶望齡的卷子,但是沒辦法,這裏是會試考規極嚴。
  若是縣試院試,他們將壹名考生召來問幾句話,很可能當堂就取了。
  考場上的天空有些陰霾,陶望齡立在龍門前,看著遠方的風起雲遊默默念道,老師栽培我多年,教導我們道在器中的道理,若不為官壹任,怎麽能印證心中所學對還是不對?
  以往都是老師在朝堂上遮風擋雨,為我林學撐起壹片天地,以後也當是我與稚繩,美命他們報答老師,為林學出壹份力的時候了。
  與陶望齡同場,還有袁可立,徐火勃,張汝霖他們也正在為了自己的前程,埋頭於文卷之中,與他們壹起的還有三千余位考生。
  在這壹次會試之後,就有幾百名考生的魚躍龍門,金榜題名,改變了自己壹生的命運,同樣的國家與千萬百姓的命運,也將因為這些人而改變。
  會試放榜前數日,陶望齡,袁宏道,袁可立,徐火勃,張汝霖,五子同遊郊外,這時候春色正好,幾人登山訪寺,賞春觀景,看著山間的泉水冰皮已是消融,遠山為殘雪壹洗,景色令人心曠而神怡。
  五人聯袂登山,並跟著兩三名下人扛著包裹,遊玩之際興致壹至即賦詩酬唱,所言所談都是山河之壯麗,也有賞春賞色之詞寫了然後放入詩囊之內。
  登了半日,突然山間下起雨來。
  所幸眾人找到了山間壹處寺廟住下。這也是風雨天留人,幾人給了錢後,廟中僧人極盡待客之道。
  客房裏的下人們正在旁燒著茶,那邊僧房裏僧人正給他們煮著豆飯,
  五人就在寺廟簡陋的客房裏,從馬上要放榜的會試,然後聊到了國事,個人抱負,天下與家國。
  五人想起會試後,他們中人馬上雲泥有別,又想到自己可能因此得中高,又可能重讀三年心情忐忑,但談及胸中抱負時是誰也不肯相讓。
  這時袁可立突然提議如林延潮葉向高那樣,五人彼此立壹個約定,看誰早壹步及,大,先著壹鞭,壹起振興實學,並為國家社稷盡壹份力。
  袁可立壹提眾人都是擊節叫好,幾位年輕人意氣相約,壹並在寺廟之中以茶代酒結為知己,也就是後來名著青史的‘林學五子’。
  他們在山間寺廟住了壹夜,次日天還未亮,但覺雨粒敲窗,原來又下起雨來。
  放榜在即,五人決定不留,當下乘著雨勢冒險下山。
  也是神明庇佑,雨下了壹陣即是停了,眾人停在半山腰看去山間白雲漫漫,吞吐於山林之間,這壹幕令人胸中豪情萬丈。
  眾人即興賦詩,將來壹切對於未來的忐忑拋之腦後,且互相贈詩彼此勉勵。
  然後見烏雲四聚,五人又趕緊下山,到了山下遇市集方才脫困。
  五人想起山間這壹天壹夜的經歷,都覺得恍若隔世,到了市集時,正遇到徐國公府上豪奴簇擁著壹個公子出行。
  這位公子要去山上賞春色,下面的鮮衣怒馬打扮的豪奴們在前面喝道,而老百姓躲避稍稍慢了就是壹個鞭子過去,遇到的攤子就順手推翻了。
  五人大怒,袁可立上前為百姓理論,幾人也是上前相護,結果袁可立,陶望齡,張汝霖都被抽了數鞭,幸而沒有受傷。
  幾人大怒,正好遇到當地的衙役,這些衙役不由分說就將這五子壹並押往縣衙關押。
  這五人關在縣衙監牢之中,談起前壹日還是舉子,昨日住宿於山寺,今夜卻住了縣衙大牢,人生境遇之奇妙也不過如此,談起來幾人不由大笑。
  關了壹天後,到了次日對方壹問方知他們是應試舉人,當下這些衙役連忙賠禮道歉。遇到這等前倨後恭的小人,五人也懶得與他們計較,又念著放榜之事當下雇了車趕到了京師。
  離去之後,徐火勃倒是有心將五人在山間所作的詩,撰成詩集名為《山間偶得》,這詩集斷斷續續地刊行,隨著五人的名聲,以及日後的事跡而傳遍天下,漸為天下讀書人所傳抄,不過這已是後話。
  這時至公堂上,幾位考官已是議定最後的名次。
  而與此同時,林延潮已是上疏辭官。
  會試頭場後二日,禮部左侍郎林延潮即上疏,稱疾歸鄉。
  天子下旨不允。
  天下下詔令禮部左侍郎林延潮為殿試讀卷官,林延潮再度上疏稱疾請求辭官。
  天子下旨不允,但允其辭掉殿試讀卷官之職。
  這時會試放榜,會元揭曉……
  然後殿試,又過了數日,到了三月十七這壹天,金鑾殿前唱名。
  天子照舊免朝,三百貢生金殿傳臚,但卻禦殿。
  故而主持大局的乃禮部尚書朱賡,但見他對著殿下立著文武百官,以及三百五十名名貢生大聲念道:“朕惟自古帝王立綱陳紀,移風易俗,壹稟於禮法使尊卑有等上下相承,然後體統正於朝廷教化行於邦國,所以長久安寧……
  朱賡朗聲念道:“貢士焦竑為萬歷己醜年殿試壹甲壹名,賜進士及!”
  ““貢士陶望齡為萬歷己醜年殿試壹甲二名,賜進士及!”
  “貢士吳道南為萬歷己醜年殿試壹甲三名,賜進士及!”
  ……
  “貢士袁可立為萬歷己醜年殿試二甲二十三名,賜進士出身!”
  “貢士黃輝為萬歷己醜年殿試二甲二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貢士周如砥為萬歷己醜年殿試三甲二百二十三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
  陶望齡與新貢士們壹並踏著玉階壹步壹步登上紫禁城城頭。
  身為榜眼,其余的同年都是壹並向他道賀,狀元焦竑,探花吳道南已是有三四歲,但陶望齡卻是年紀輕輕,風華正茂,但見他拾階而上,步步從容。
  “林部堂恭喜妳啊,老師是三元,兩個學生都是會元加榜眼。”
  “天下的風光都被妳壹人占了。”
  “這是名師出高徒,我等是羨慕不來的。”
  林延潮遠遠地看著陶望齡,心中不勝感慨,但面對著絡繹來賀的同僚卻是道:“是皇上慧眼識才才是。”
  眾同僚壹陣笑起,紛紛道:“林部堂過謙了。”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看著臺上的陶望齡十分欣慰,而此時此刻自己也是要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