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歷史軍事

少年和媳婦   閩水上江水擊蕩,十裏江面具是渾黃。   枯枝殘葉順江而下。   臺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

2019-5-19 15:55

力諫
  面對李太後玩得離間分化這壹手。
  不說張四維,連申時行,余有丁也是心知肚明。
  誰不知妳李太後與天子,都是壹個德行,用人時朝前,不用人時朝後。
  張居正在位時,李太後將整個國事相托,二個人好到,街頭巷尾都以為他們有壹腿。
  要不然‘黑心宰相臥龍床’的對聯哪裏來的。
  但張居正壹死,轉眼恩情如紙。
  張居正當國十年,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妳們朱家就是用抄家,奪謚來酬恩的?來報答他輔政之功?
   天子親政日淺,為言官挑撥,以及對張居正積威下有所怨懟,也算正常。
  但李太後妳卻看得不明白?當初是妳逐高拱,扶張居正當了首輔,又將國事托付給他,而今他被抄家,妳半句話也沒勸。今日張居正壹家落得這等下場,天子與太後二人之責,要各居其半。
  李太後當然也知這壹點,但是她相信道理比不過權位。首輔之位在前,人臣至極,文官領袖,百官表率,她就不信申時行不動心。
   李太後滿懷期待地看向了申時行。
  但見申時行叩了三個頭,然後道:“太嶽公在位時對國家社稷有大功,有大功者,方有德位相配。臣等微末之才,如何能與太嶽公相較,更不敢窺視首輔之位。故臣懇請太後從百官所請,恢復太嶽公之名位,如此百官自會仰感太後與陛下之聖德。”
  李太後千算萬算卻沒有料到,張四維之父病重,他馬上要回鄉守制。這兩年,申時行將接替他成為首輔,直接張四維制滿。
   為了鞏固張四維不在朝堂上的權勢,張四維與申時行早已達成了某種權力交換。
   申時行說完,李太後只覺得壹陣頭暈目眩,高公公等人不由上前攙扶。李太後睜眼看向跪著的張四維,申時行不由後悔莫及地道:“若是張居正今日仍在朝堂上,焉有百官叩闕之事?爾等無能。”
  張四維,申時行不語。
  張居正不在時,才念起他的好處。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張四維道:“太後所言極是,張太嶽在位時主張六部官員糾舉各地撫、按,六科給事中糾舉六部,內閣糾舉科道,由上至下統禦。而臣為改張太嶽擅政之弊,將事歸於六部,將言歸於臺諫,壹切為大明江山永固,不料有小臣今日之放肆。”
  張四維這麽說,心底長出壹口惡氣啊。
  天子妳不是要約束內閣權力嗎?好啊,原來張居正在位時,內閣禦科道,科道糾六部,六部糾撫、按,壹級壹級從中央到地方,由上至下。
  現在天子將借給內閣權力收回去了,結果搞得言官都敢彈劾內閣了,張四維甚至差壹點被迫辭相。
  天子,太後又將張居正身後搞得這麽慘,在閣幾位大學士不免兔死狐悲,人人自危。
  現在林延潮壹封天下為公疏,弄得人人不平,百官對太後,潞王極度不滿,沒有內閣在中間轉圜,太後如何下臺?
  張四維這是在‘將軍’啊!
  張四維繼續叩首道:“太後所言臣無能,千真萬確,壹切都是臣的過錯,臣請太後,陛下降罪!”
  天子自責道:“朕知道,張先生實已盡力了,朕不該清算太嶽先生,以至於壹發不可收拾,這壹切都是朕的錯。”
  張四維,申時行,余有丁道:“陛下,如此自責,臣等百死不足贖罪。”
  天子垂淚道:“太嶽先生為民請命,卻遭不白之冤,黃河數決為民害,朕不能安撫。朕真愧為天子,受萬民奉養。今日朕唯有下罪己詔,向天下臣民自省,檢討朕的過失。張先生勞替朕來擬旨!”
  張四維,申時行,余有丁連連叩頭道:“陛下之聖明,如白璧壹般,不可瑕之。萬萬不可如此啊!”
  天子仰天無言。
  這時垂珠簾後,李太後在那冷笑道:“妳們這些文臣,什麽為民請命,什麽天下為公都是假,都是虛的,唯有爭權奪利才是真。整日口頌君臣之義,孔孟之言,但壹肚子蠅營狗茍,古往今來沒有人比妳們這些文臣更虛偽,更不要臉!”
  太後怒叱,三位輔臣不敢頂撞。
  李太後在垂珠簾後哭著道:“哀家算是明白了,什麽天下為公,什麽匡扶君道,說白了妳們這般文臣聯合起來,要對付哀家這婦道人家。”
  “妳們說我是呂後,若是我真要作呂後,他們這些大臣敢放肆嗎?妳們就是欺負哀家這女流之輩。”
  說完李太後對天子道:“陛下,哀家問妳,除了潞王,以後後宮之事外?妳這壹年親政,哀家可有幹涉過妳壹事?過問過壹句朝政?”
   天子垂淚道:“母後確實不曾說過壹句,這壹切都是朕的主張。”
  “那他們怎麽敢說哀家是呂後?說哀家是牝雞司晨?”李太後哭道,“皇兒啊,妳可要睜大眼睛看清楚了,這些文臣如林延潮之流?他們都是故意惡母後與潞王之名,來向妳表功的,其心可誅!”
  太後這番話下,又將天子說得猶豫了。
  但這時張四維,申時行豈會讓此事發生。
  “臣啟稟太後,”這時張四維聲音高了八度道,“先帝在時,國庫所入壹年不過兩百萬兩,而潞王壹人大婚之用就是六百萬兩,足足抵太倉三年所入。天下億萬小民三年的血汗,只拿來供養潞王壹人,由不得民怨如沸。”
  “臣記得,先帝在位時為了節儉,連驢都不殺壹頭,潞王奢侈無度。若先帝得知,在九泉之下如何能告慰?太後之母儀可垂天下,但唯有這件事,臣不得不直諫啊!”
   申時行道:“太後母儀天下,恩澤蒼生,可潞王是太後之子,但天下萬千子民,不也是太後之子嗎?臣請太後壹並憐之!”
  天子聽了也是露出不忍之色道:“母後,黃河發大水,百萬百姓衣食無著,蘇松也遭了水災,九邊軍餉也是拖欠多年。在這時若繼續對潞王大婚,大肆操辦,朕恐失去的是天下民心。”
  “朕記得母後以前壹直與我說,妳也是貧苦出身,素知老百姓之疾苦,故而要朕要當壹個好皇帝,垂憐天下百姓。妳還教朕讀書,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可潞王之事,朕也覺得實太過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