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

歷史軍事

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章 隱藏的精英

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

2025-2-12 17:41

  【另外的三個人】
  在嚴世蕃的眼中,天下英才只有三人而已,但事實證明,這位仁兄雖然聰明,卻是壹個不太識數的人,因為他只數對了壹半。
  楊博、陸炳、嚴世蕃確實是蕓蕓眾生中的異類,他們機智過人、精於算計,堪稱不世出的奇才。但老天爺實在太喜歡熱鬧,就在嚴世蕃自以為天下盡入己手時,上天卻給這出戲送來了另外三個人,三個更可怕的人。
  按照嚴世蕃先生的邏輯編號繼續下去,第四個人的位置應該屬於徐階。在經受了無數考驗之後,他已經具備了逐鹿天下的實力。但嚴世蕃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在他的眼裏,這個小侍郎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
  徐階仍然隱藏著自己,當時機到來的時候,他將揭下自己的面紗,給嚴世蕃壹個大大的驚喜。
  第五個人,叫做高拱。
  如果說嚴世蕃只是輕視徐階的話,那麽高拱這個名字他可能從來就沒有聽說過。
  這也怪不得他,因為高拱實在太不起眼了。
  高拱,正德七年(1512)出生,河南新鄭(今河南新鄭市)人,嘉靖七年(1528)河南省鄉試第壹名,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進士,被分配到翰林院。
  而當嚴世蕃縱論天下之才的時候,高拱先生的職稱只是翰林院的編修,不過是機關裏的壹個小抄寫員。這種小角色,自然難入嚴奇才的法眼。
  然而,他終將成為壹個撼動天下的人。
  根據影視劇的規律,最厲害的人總是最後出場,這次也不例外,而最先發現這位奇才的人,正是徐階。
  夏言下臺後(當時尚未被殺),徐階的處境很慘,原先對他恭恭敬敬的人,眼見他沒了靠山,紛紛就此拿出了當年翻書的速度,跟他翻了臉。
  除了同僚的擠對冷遇外,徐階在吏部也倒了黴,新來的吏部尚書聞淵不喜歡徐階,總是找他的碴兒。
  得罪了老板,混不下去的徐階只好另找出路,好在他和大老板的關系還算不錯(擅寫青詞),皇帝大人毛筆壹揮,給他安排了新單位:
  “妳去翰林院吧!”
  這個決定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底,徐階來到了翰林院,成為了掌院學士。他的第壹個使命是教育去年剛剛考進來的庶吉士。
  庶吉士是大明的精英。而庶吉士的培訓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崗前培訓,在這裏結業後,學員們會進入翰林院,成為壹名普通的翰林官。
  當然,之後的事情就各安天命了,如果經歷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的以死相搏、鉤心鬥角,妳還沒有被殺頭、流放、貶官,臉皮越來越厚,心越來越黑,妳將很有可能進入內閣,成為這個帝國真正的統治者。
  壹般說來,翰林院的掌院學士是不會理會庶吉士的,最多不過是在入學時見個面,訓幾句話,說些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話,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但徐階依然保持了他的傳統作風,雖說這幫新人既無背景,也不起眼,他仍然抽出時間,挨個談話,當然了,他的目的絕不僅僅是鼓勵他們認真學習,鬼知道將來這裏面會不會出幾個壹二品的猛人,還是先搞好關系為妙。
  正是在這壹系列談話中,他遇見了那個伴隨他後半生,奮鬥不息、名垂千古的人。
  雖然庶吉士已經是精英中的精英,但這個人仍然給徐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談吐和見識,還有無與倫比的聰慧,都讓徐階驚嘆不已。
  “妳叫什麽名字?”
  “張居正。”
  張居正,我會記下這個名字。
  徐階滿意地完成了他的談話工作,未來的歲月還很長,他有充分的時間去認真觀察這個年輕人。
  張居正就是第六個人,當時的他還沒有登上舞臺參與角逐的機會。
  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年代,這六位英才將交織成壹個死亡的繩結,用他們的智慧和意誌去爭奪最高的獎賞——權力,失敗者將成為繩結的犧牲品,被無情地絞殺。只有最具天賦、最精明、最狡詐、最堅毅的人,才能終結這場殘酷的遊戲,解開那個死結。
  而這位最後的勝利者,將成為大明天下的統治者。
  不過話說過來,至少在當時,這後兩位還是指望不上的,高拱同誌依然在做他的抄寫員,而張居正同學還在培訓班認真刻苦學習。
  所以,徐階依然只能靠他自己。
  嚴嵩是壹個警惕性很高的人,他十分清楚徐階與夏言的關系,並非對此人毫無防備,但問題在於,這位徐侍郎似乎對他構成不了什麽威脅,頂了天也就是個副部長,皇帝面前也說不上什麽話,翻不起天大的浪。
  所以防備歸防備,他並沒有把徐階放在眼裏。
  嚴嵩的判斷很準確,現在的徐階,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即使妳把刀交到他的手裏,他也不知從何砍起。
  但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徐階迎來了第壹個機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次機會是由嚴嵩陣營中的仇鸞先生友情提供的。
  蒙古也算是大明的老冤家了,來來回回已經搞了二百年,雙方都精力充沛,再累再苦都不在話下,洗個澡睡壹覺起來接著幹。
  事易時移,當年的瓦剌已經消停了,取而代之的是韃靼,而在小王子之後,該部落又出了壹位擅長殺人放火的優秀領袖——俺答。
  關於這位兄臺的事跡就不多講了,只需知道這是壹個很能殺,很能搶,善於破壞的人就行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這位仁兄估計是家裏缺東西了,帶領上萬騎兵向明朝發動了進攻,他的目標是大同。
  明軍抵敵不住,全軍潰敗,壹番混戰後,總兵張達戰死,於是大同向朝廷告急,指揮官死了,蛇無頭不行,請妳即刻再派壹個過來。
  大同總兵是壹個級別很高的官階,相當於邊防軍司令員,尋常時候,能夠補到這個官,那是祖宗保佑,但在這個節骨眼上去大同,只能說是祖墳埋錯了地。
  蒙古人還在城外,即使打退敵人,也未必有功,但如果丟了重鎮大同,則格殺勿論。而且刀劍無眼,也不認妳官銜高低,身為總兵不幸殉國,也只能算妳背運。
  這就是傳說中的黑鍋,誰也不想背,但就在眾人推脫之時,嚴嵩站了出來,高興地告訴大家,他有壹個合適的人選,必定可以退敵。
  他說的這個人就是仇鸞。
  說實話,在這件事情上,嚴嵩也是個冤大頭,他原本以為仇鸞是名將之後,就算不如曾銑,多少也有那麽兩下子,所以他推薦仇鸞,希望此人可以再立新功。
  可是仇鸞先生實在難得,雖說幹了多年的武將,卻連壹下子也不會。聽說嚴嵩推薦了自己,頓如五雷轟頂,但是事已至此,不上也得上了,仇鸞壯著膽子去了大同。
  似乎仇將軍的運氣還不錯,他剛到地方,就得知俺答已經搶劫完畢,撤退了。興高采烈的仇鸞頓時來了勁兒,他立刻向兵部上書,沈痛地表示,沒有能夠與俺答交戰,為國爭光,實在是遺憾之至。
  不要緊,仇鸞先生,機會總是有的。
  七月,俺答又來了。
  其實,這也怪不得俺答,他的部落沒有手工業,也沒有輕工業,除了搶,他沒有第二條路。
  仇鸞這回頭大了,如果打了敗仗,別說官位,腦袋也難保,但他也很清楚,以自己那幾把刷子,想打敗俺答,那無異是壹個夢想。
  但仇鸞實在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竟然想出了壹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不但可以趕走俺答,還不用大動幹戈。
  仇先生是壹個懂得價值規律的人,他明確地意識到,俺答過來無非是想搶東西,只要給錢,讓他滿意而歸,就萬事大吉了。
  於是在壹個深夜,他暗中派出使者,給俺答送去了很多錢,希望他拿錢走人,不要妨礙自己當官。
  要說俺答兄也真是好樣的,拿錢就辦事,當即表示,請仇總兵放心,我這就全軍撤退。
  仇鸞滿意了,不用拼命,還送走了瘟神,沒有比這更好的結果了。
  可是自以為聰明的仇總兵忽略了關鍵的壹點——俺答只是說撤退,沒說要撤回家。
  不久之後,大同副將回報,俺答已經撤走了。仇鸞十分高興,但在準備慶祝之前,他突然想起了什麽,便多問了壹句:
  “俺答退兵之後,去了哪裏?”
  “薊州。”部下回答道。
  當這兩個字傳進仇鸞的耳朵裏時,他幾乎當場暈倒:
  “大事不好!”
  薊州,是北京的門戶。
  當俺答攻破薊州,破墻入關到達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的鐵騎竟然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糧食、財物、人口都擺在他的面前,等待他去搶掠。
  他自然是不會客氣的,搶完了昌平,他又流竄到密雲、懷柔,圍著北京城壹路搶過去,踏踏實實地搞了壹次北京環城遊。
  殺完了,也搶夠了,俺答卻不走了。他留在了通州,窺視著這座雄偉的京城。因為他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在大明示弱的背後,似乎隱藏著某種不可告人的原因。
  其實,事情並沒有俺答想得那麽復雜,原因十分簡單——沒兵。
  說來滑稽,當時的京城確實是個空架子,壹百年前北京保衛戰之時,在於謙的建議下,喪失戰鬥力的京城三大營被改造成了十二團營,兵力縮減為十四萬人。
  按說這個數字也不少了,但當兵部尚書丁汝夔清點人數準備作戰時,才驚奇地發現,所謂十幾萬大軍,其實只有五萬多人!
  而更為麻煩的是,其中很多人的年齡已足夠進養老院了,只是拿著根長矛站在隊伍裏充數。
  其實,丁汝夔並不奇怪,此等現象再正常不過了,這就是傳說中的軍隊貪汙第壹絕技——吃空額(多報人數冒領工資)。
  丁大人熟悉潛規則,也不想去反貪,但問題是,敵人就在門口,妳總得想個辦法把人送走。
  皇帝自然不可能再給俺答送禮,讓他回去打大同,無奈之下,嘉靖先生只好下達總動員令,命令周圍駐軍前來勤王。
  第壹個趕到的,正是大同總兵仇鸞。
  他是拼命趕過來的——不拼命不行,要知道,皇帝大人之所以如此狼狽地被人堵在城裏,那完全是背了他的黑鍋。如果不及時過來,難保俺答兄和皇帝和平談判、討價還價的時候,不會突然冒出這麽壹句:當初仇總兵和我談的時候,價碼是……
  滿頭冷汗的仇鸞帶著兩萬騎兵趕到了北京,嘉靖被他的熱情感動,非但沒有懷疑他,還極為信任地告訴他:
  “京城的防務就交給妳了。”
  這下子是徹底完了,仇鸞悲憤之余,準備去跳護城河了,結果又被部下拉了回來,大同已經如此狼狽,何況是京城?
  無計可施的他想來想去,竟然又找到了老辦法——談判。
  他再次私下派人出城,找到了俺答,等到來人說明來意,連久經沙場的俺答先生也大吃壹驚,剛剛在大同談完,仇總兵又到了京城,竟然跑得比自己還快,速度實在驚人。
  仇鸞提出了條件,只要不攻城,什麽都好商量。
  俺答也不含糊,不攻城可以,讓我入貢就行。
  雖然仇鸞已經決定要不惜壹切代價,但這個要求卻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謂入貢,不過是肆意妄為、踐踏國格的體面說法,如果答應了這個條件,俺答就能派出他的使者,到大明的地盤強拿強要,提出各種苛刻的條件。
  這是國家形象問題,換句話說,就算給得起錢,也丟不起人。
  仇鸞不敢信口開河,只能立刻上報嘉靖。
  太上老君也解決不了蒙古問題,於是嘉靖道長穿上黃袍,召開了內閣會議。
  與會人員有內閣大學士嚴嵩、李本、張治,還有時任禮部尚書的徐階。
  皇帝大人也慌了神,他拿著俺答送交的入貢書,問大臣們怎麽辦。
  李本不說話,張治也不說話,因為在內閣裏他們說了也不算。
  平日滔滔不絕、說話算數的嚴嵩卻突然啞巴了,站在原地壹動不動,也不出聲。
  但皇帝大人的工資不是白拿的,嘉靖直接向嚴嵩發問了:
  “現在該怎麽辦?”
  嚴嵩先生既不能治軍,也不能治國,其主修專業是拍馬屁和整人,可是俺答先生是要實惠的,不吃這壹套,自然沒有辦法。
  但他還是說出了自己的“辦法”:
  “這不過是壹幫餓賊,搶掠完了自然會走,皇上不必擔心。”
  這是壹個十分無恥的回答。
  在嚴嵩先生的邏輯體系裏,保住官位,安享富貴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城外的百姓,搶了就搶了,殺了就殺了,反正與己無關。
  徐階憤怒了,拋開個人恩怨不談,他簡直無法相信,這竟是壹個朝廷首輔說出的話,雖然這裏還輪不到他說話,卻也已忍無可忍:
  “敵人已經打到了城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怎麽能說是壹群餓賊!”
  嚴嵩驚訝地回過頭,看著這個毫不起眼的禮部尚書,他終於意識到,壹直以來,自己似乎輕視了這個人的能量。
  坐在皇位上的嘉靖霍然站了起來,他看著徐階,贊許地點點頭,然後又換了壹副面孔,冷冷地盯著貪生怕死的嚴嵩:
  “俺答的貢書呢?”
  嚴嵩慌忙拿出了文書,準備呈交給皇帝。
  嘉靖擺了擺手,他不打算研究文件,只問了壹句話:
  “妳準備怎麽辦?”
  在嘉靖逼視的目光中,嚴嵩卻恢復了鎮定,他從容地回答:
  “這是禮部的事。”
  所謂禮部的事,就是徐階的事,在壹般人看來,這只是壹句推卸責任的話,但事實上,這句話卻是極為兇險,暗藏殺機。無論徐階如何回答,都將惹禍上身。
  俺答入貢,說到底是個外交問題,嚴嵩推給禮部,雖說不大仗義,倒也算是合情合理,如果徐階推托,皇帝自然饒不了他。
  但如果徐階滿口答應,則必定會大難臨頭,因為入貢問題,也是個很丟臉的政治問題,嘉靖根本就不想答應,只是迫於形勢,才找大臣商議,要是膽敢在這個時候搞包幹,等到俺答壹走,秋後算賬,自然死罪難逃。
  嚴嵩摸透了嘉靖的心思,他正靜靜地等待著徐階進入陷阱。
  徐階楞了壹下,立刻不假思索地作出了回答:
  “此事是我禮部職責,臣願壹力承擔!”
  然而,在嚴嵩露出笑容之前,徐階就說出了下半句:
  “但入貢之務為國家大事,壹切聽憑皇上做主,禮部必定遵旨照辦!”
  嚴嵩第壹次感到驚慌了,站在眼前的這個禮部尚書,竟然是壹個比夏言更為狡詐的對手。
  嘉靖卻沒有嚴嵩的心思,他只想解決問題:
  “妳有辦法嗎?”
  徐階終於等來了機會,他開始侃侃而談:
  “以臣看來,敵軍兵臨城下,以目前京城的防務,既不能戰也不能守。”
  “那該怎麽辦?”
  “目前唯壹的辦法,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到來,聚集力量,再對俺答發動反擊。”
  嘉靖高興地連連點頭,卻也提出了壹個實際的問題——如何拖延時間。
  徐階微笑著,拿起了那份被引以為恥辱的俺答入貢文書,自信地告訴驚恐不安的皇帝陛下——辦法就在這份入貢書裏。
  外交,是指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方法,但它還有另外壹個通俗的解釋——用最禮貌的方式,說出最骯臟的話。
  如果以後壹種解釋為標準,那麽徐階就是壹個極為高明的外交家,他敏銳地在俺答的文書中發現了壹個問題——只有漢文,沒有蒙文。
  按照慣例,外交文書是需要兩種文字的,但這不過是個形式而已,並沒有人認真遵守。
  然而,大明這壹次決定仔細認真地履行程序,於是俺答的使者得知,他要把入貢書帶回去,重新加上蒙文內容。
  聽到使者的話,俺答的腦子有點兒亂了,他雖然打仗是把好手,但玩政治的能力實在差得太遠。這位仁兄思前想後,也不知道只寫漢文有什麽問題——妳們能看明白不就行了嗎?
  百思不得其解的俺答唯恐自己是沒文化,不懂外交禮儀,被人取笑,還真的去找了壹幫人搞公文,可還沒等他的文書完成,新的鄰居就到了。
  北直隸地區前來勤王的軍隊及時趕到了,城外明軍人數已經達到了八萬余人,而俺答也終於明白,自己又上當了。
  失去了銳氣的蒙古軍準備退卻了,反正他們也搶夠了、殺夠了,算是滿載而歸。
  但在城內的嘉靖並不是傻瓜,他雖然不懂軍事,卻是壹個極為聰明的人,局勢的變化逃不過他的眼睛,於是他召見了兵部尚書丁汝夔,命令他準備對韃靼軍發動反擊。
  丁汝夔接受了命令,但在發動反攻之前,他還必須去拜見嚴嵩。
  在很多的書籍中,嚴嵩被描述為壹個窮兇極惡的人物,他比山區的土匪更狡詐,比變態殺人狂更為殘忍,從貪汙受賄、殺人放火到隨地吐痰、亂搞男女關系無所不包,可謂是人渣中的人渣。
  但如果客觀地分析史料,就會發現這位仁兄其實是個很膽小的人,他這壹輩子的原則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只要自己的官位權勢不變就行,百姓死活、社稷興衰與他毫不相幹,他也不想管。
  這種行為用今天的法律術語來形容,叫做“行政不作為”,又稱占著茅坑不拉屎、磨洋工等。嚴嵩就是這樣壹個人,他不願意惹事,不願意管事,只關心他自己的利益。應該說,他確實是壹個膽小的人。
  但是膽小的嚴嵩,依然是人渣中的人渣。
  因為正是他的置若罔聞、大公無私,才使得朝中政務懈怠,大臣屍位素餐,敵人肆無忌憚,燒殺搶掠——皇帝在修道,您首輔也不管,那還有誰管?
  不過,嚴嵩先生的不想管,並不是不管,只要關乎他利益的事情,他是絕不會坐視不理的。
  丁汝夔了解這壹點,他很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嚴大人的首肯,擅自行動,夏言就是前車之鑒。
  他向嚴嵩告知了皇帝的諭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現在怎麽辦?
  嚴嵩思索片刻,便說出了壹個讓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不要發動反攻。”
  看著大惑不解的兵部尚書,嚴嵩為他的答復作出了解釋,壹個極端無恥的解釋:
  “如果發動反攻,就有可能戰敗,若在邊界戰敗,還可以假冒勝仗報功,但在天子腳下,如果失敗,皇上壹定會知道,那時就不好辦了,不如任俺答搶掠,不久之後必將自己撤走,我們便不用負任何責任。”
  這就是大明帝國內閣首輔的治國哲學,真可謂是流氓到了極點。
  但丁汝夔畢竟也在官場混了多年,不是那麽好糊弄的,他十分清楚,皇帝的命令是反攻,如果照嚴大人的話辦事,到時候皇帝追究起來,那是要殺頭的。
  然而,嚴嵩拍著胸脯跟他打了包票:
  “妳放心,有我在,必定平安無事!”
  丁汝夔安心回家睡覺了,他相信嚴長官是不會忽悠他的。
  事實證明,嚴嵩先生的包票確實不是毫無價值——可以當廢紙賣,五毛錢壹斤。
  在之後的幾天裏,城外的俺答軍肆意搶掠,並開始打包,準備帶走,帶不走的就放火燒掉。而城內的駐軍非但不去找蒙古人結賬,連服務費都不敢收,只是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揚長而去。
  俺答終於走了,嘉靖終於憤怒了,蒙古人大搖大擺地走了,正如他們大搖大擺地來,沒有帶走壹絲雲彩,卻帶走了財物、糧食和無數的大明百姓。
  他緊急召見了丁汝夔,厲聲訊問:
  “為什麽不出戰?!”
  丁汝夔沈默了,這是他唯壹的選擇,事已至此,即使擺出嚴嵩,自己也未必能免罪,而且還將失去所有退路,無論如何,他只能相信嚴長官了。
  得不到回答的嘉靖火冒三丈,下令把這位兵部尚書關進了監獄。
  嚴首輔似乎還是很夠意思的,在獄中,丁汝夔不斷接到嚴嵩的指示,讓他放心坐牢,堅持挺住,就有辦法。
  丁尚書就這樣堅持挺了下來,壹直挺到了刑場上。
  當明晃晃的鬼頭刀在尚書大人面前閃耀的時候,丁汝夔這才明白,自己被人賣了,還在幫人家數錢。
  事到如今,他唯有仰天大呼壹聲:
  “嚴嵩奸賊,妳忽悠我啊(嵩賊誤我)!”
  但痛斥之後,他最終醒悟了自己的罪過,滿目焦土、生靈塗炭,嚴嵩固然是主謀,他卻也是幫兇。
  於是他向站在壹旁的人們問出了最後壹個問題:
  “王郎中現在何處?”
  所謂王郎中,即兵部職方司郎中王尚學,前面說過,這個職方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部,按照明代律令,如果謀劃錯誤打了敗仗,職方司的長官郎中是要連坐負領導責任的(最窮最忙,還要背黑鍋,所以沒人去)。
  應該說丁汝夔還是很夠意思的,他在獄中曾反復表示,事情是自己壹個人幹的,不關職方司的事。
  所以當他得知,王尚學已經逃過壹死,發配充軍的時候,這才終於舒了壹口氣,留下了最後壹番話:
  “當初王郎中曾反復勸我出戰,但我為嚴嵩所誤,沒有聽他的意見,這是我的錯啊!”
  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這次風波在丁汝夔的嘆息聲中結束了,在這場劫難中,大明遭遇了慘痛的失敗,京城被人圍了壹星期,京郊地區狼藉壹片,俺答在大明的眼皮底下燒殺搶掠,無人可擋。
  東西丟盡了,臉也丟盡了,這個建國以來少有的恥辱被後世稱為“庚戌之變”,永遠地記入了史冊。
  但就在壹片哀鳴聲中,某些事情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徐階無疑是勝利者,危難之際,他挺身而出,承擔重任,在嘉靖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這個不惹人註意的配角,終於站在了五光十色的舞臺中央。
  但伴隨著機遇到來的,還有危險,因為那個可悲的失敗者、膽怯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位政治新星的可怕,在今後的日子裏,他將全力以赴,把這個足以威脅他的人扼殺在搖籃之中。
  雖然在國家大事上,他是壹個膽小鬼,但只要觸及個人利益,他將變得比趙子龍先生更加勇敢。
  徐階,繼續走吧,越往前走,妳將越能感受到這場遊戲的殘酷,在前面等待著妳的,是更狡詐的對手和更陰險的圈套。
  當然了,除了政局的微妙變化外,大明王朝也並非毫無收獲。
  丁汝夔死後,吏部侍郎王邦瑞暫時代理兵部事宜,開始收拾殘局。
  在整理防務的工作中,他無意間發現,有壹本叫《備俺答策》的書在軍中廣為流傳,書中記載對付俺答的各種方略,極有見地,合乎兵法。
  王邦瑞立刻叫來了下屬:
  “此書作者何人,任何官?”
  下屬告訴他,此人是世襲將軍,進京參加武進士考試,因遇到俺答進攻,臨時參戰,時任京城九門總旗牌官,戰爭結束後,已經調防薊門。
  王邦瑞感嘆不已,在反復翻閱此書並打探此人的情況後,他在兵部的檔案中寫下了這樣的記錄:
  戚繼光,山東東牟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青年而資性敏慧,壯誌而騎射優長。評:將才。
  【陷阱】
  自從“庚戌之變”後,徐階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雖然沒有進入內閣,卻享受著內閣成員待遇,被封為太子太保(從壹品),還經常被叫到西苑,陪皇帝陛下聊天喝茶,成為了朝中的紅人。
  徐階有點兒忘乎所以了,際遇的變化使他產生了錯覺,皇帝的寵信,同僚的逢迎,這壹切都讓他相信,勝利似乎已經不再遙遠。
  事實上,真正的機會並未到來,而他的水平也還差得太遠。
  而之後那場突如其來的打擊,很快就將他從美夢中驚醒。
  這件事是從死人開始的。不久前,孝烈皇後死了,按說死了就死了,開追悼會埋掉拉倒,可是嘉靖先生搞禮儀搞上了癮,下文給禮部,要求讓這位皇後進入宗廟(專用術語祔廟)。
  這是違反禮儀規定的,堅持原則的徐階先生隨即上了壹封奏疏,表示女後不能入廟,只能放到奉先殿。
  當嚴嵩聽到這個消息後,當即拍手稱快,因為他知道,徐階馬上要倒黴了。
  嚴嵩是對的,徐階很快就為他的原則付出了代價,嘉靖先生大怒,當即把徐階叫了進來,怒罵了壹頓。
  這個場景如果放在夏言身上,下壹幕必然是對罵,夏先生壹貫無懼無畏,為了原則,和皇帝幹仗也是家常便飯。
  徐階和夏言壹樣,也是個堅持原則的人,但這熟悉的壹幕卻並未出現,徐階只是低著頭,聽著皇帝那無理的怒斥。
  他還記得,夏言就是這樣死去的。那人頭落地的場景回映在他的眼前。
  於是,在嚴嵩那旁側虎視眈眈的目光下,徐階作出了決定:
  “皇上聖明!”
  犧牲尊嚴是不夠的,要想在這場殘酷的遊戲裏笑到最後,還必須背離原則,因為眼前的敵手,是壹個不講原則的人。
  而要戰勝壹個無原則的對手,唯壹的方法就是放棄所有的原則。
  稱宗也好,祔廟也罷,哪怕妳自封玉皇大帝,哪怕妳把自家的奶媽、傭人都放進宗廟,我也不管了。
  在時機到來之前,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徐階及時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贊同了皇帝的意見,躲過了壹劫。然而,他沒有料到,自己曾經的壹個無意舉動已惹下大禍,而更為不幸的是,嚴嵩已經抓住了這個破綻。
  在這之後的壹天,嘉靖在西苑單獨接見嚴嵩。雙方有意無意地開始閑聊,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到了徐階的身上。
  出人意料的是,嚴嵩在談到徐階的時候,竟然是贊不絕口,反復誇獎這人勤於政事,用心幹活,而且青詞寫得也很好。壹番話說得嘉靖連連點頭。
  當然,妳要是指望嚴嵩先生突發精神失常,那是不現實的,精彩的在後面:
  “徐階這個人確實不缺乏才能啊,”嚴嵩嘆息壹聲,補上了最為關鍵的壹句,“只不過是多了點兒二心而已。”
  這就是傳說中罵人的最高境界——先誇後罵,誇罵合壹。
  嘉靖收起了微笑,沈重地點了點頭,他贊同嚴嵩的意見。
  這句話是有來由的,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徐階曾經向皇帝上書,請求早立太子。
  這已經不是他第壹次上書建議了,之前還有幾回,只不過都被嘉靖壓了下來。在禮部尚書徐階看來,立太子是必須的,也是出於禮儀需要,當然也有潛含意思:您每天都煉丹服丹,哪天突然食物中毒掛了,咱們也得有個準備吧。
  不過,這個要求在嘉靖看來,就變成了另壹個意思——我還沒死,就準備另起爐竈了。
  就這樣,老謀深算的嚴嵩只用壹句話,就粉碎了徐階在皇帝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他再次沈入了谷底。
  這之後,皇帝對徐階的態度越來越冷淡,很少召他進入西苑,也不再好言相向。
  雖然皇帝並沒有明確的表態,敏銳的徐階依然感受到了這種疏遠,用不著去打聽,他也知道是嚴嵩搞的鬼。
  同僚們的嗅覺是十分靈敏的,之前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徐階是鳳凰,但涅槃之後,自然就變成了野雞。眾人就此紛紛離去,徐階又壹次回到了孤立無援的起點。
  殘酷的事實教育了徐階,他終於明白,自己雖然得寵,但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還遠遠趕不上嚴嵩,而他要挑戰的,是朝中第壹大政治集團——嚴黨,有著數不清的關系網和錦衣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嚴嵩這位政治厚黑高手面前,他的功力還差得太遠。
  但是不要緊,現在還來得及,我將重新開始。
  從此,徐階變得更加沈默寡言,不再隨便議論朝政,可嘉靖卻似乎並不領情,對他仍十分冷淡,但徐階並沒有慌張,在仔細分析形勢後,他終於發現了壹條制勝之道。
  而這條道路,正是死去的夏言用生命告訴他的。
  受到嚴嵩蠱惑的嘉靖已經厭煩了徐階,然而,他卻沒有發現,自己四周的人已經悄悄改變了態度,經常會誇獎徐階的才德(左右多為言者),久而久之,他慢慢地改變了對這個人的看法。
  從某個角度來看,夏言正是死在了那些被他怠慢的太監手中,而徐階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此外,沈默的徐階開始認真在家裏寫青詞,用心搞好文學創作,而滿意的嘉靖也終於改變了態度,經常叫他上門聊天。
  另壹方面,不管在人前人後,只要說到嚴嵩,徐階總是贊譽有加,還經常上門聯絡感情,雖說嚴老狐貍還把他當對手,但徐階的行為卻也或多或少地打動了他。
  畢竟只是個小角色而已,不用再費多大力氣。嚴嵩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
  於是在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朝局又壹次恢復了平靜,雙方暫時處於休戰狀態。
  然而,在這片寂靜的背後,徐階正密切註視著嚴嵩的壹舉壹動,上朝、退朝、應酬、結夥。他耐心地審視著這位老江湖的各種舉動,在尋找破綻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地學習著敵人的權謀與手段。
  在日復壹日的揣摩與觀察中,徐階漸漸縮小了自己與對手的差距,他已經成為了壹個足智多謀、深不可測的人物。
  但隱忍和沈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終將爆發在最後那壹刻,雖然徐階已經麻痹了嚴嵩,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但他十分清楚,要想取得勝利,現在的條件還不夠,他必須主動發起攻擊,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優勢。
  進攻的時候到了,但不能打草驚蛇,也不能最後攤牌。目前所缺少的,只是壹個合適的攻擊目標。
  經過仔細的考量,徐階終於找到了這個標靶。
  於是在等待,兩年之後,徐階打破了這片死般的寧靜,將他的矛頭指向了那個合乎要求的人——仇鸞。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