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马球大赛,即将开始!
大魏能臣 by 黑男爵
2019-5-18 13:56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随着一片片的树叶泛黄,时间进入了深秋季节,大半年过去了,没有战事发生、没有灾害出现,粮食还获得了大丰收,百姓们吃得饱、穿的暖,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仿佛又回到了太平盛世!
朝廷也是平安无事,小皇帝困苦深宫,只能长吁短叹;曹丞相坐镇相府,执掌天下大权;文武百官享受富贵,每日里吃喝玩乐,大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就像是四月湖水-格外平静!
可是有心人明白,湖水只是表面平静,内部则是暗流汹涌,君权、相权之争,中央、地方之争,士族、寒门之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眼前平稳的时间越长,后面的政治风暴也就越猛烈!
大半年时间里,萧逸一步没离开学府,只是陪伴妻儿、教导弟子,还经常到枫树林中,或是传授各种武艺,或是讲解古今战例,并在地上留下作业题!
美少年也是频频出现,却从不与萧逸见面,只是等众人离开之后,过去研究一下战略讲解,胆子慢慢的变大后,还会在地上留下疑问,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而且言之有物呢!
对于美少年的疑问,萧逸总是耐心解答,清楚的写在地面上,二人就通过文字交流,互相揣摩对方心理,却又从不见面,仿佛在玩一场无声游戏!
这是智者之间的游戏,讲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慢慢的影响对方,进而控制住心智!
有人不要禁问了,对方姓名、出身、相貌都不清楚,萧逸就传授兵法韬略,就不怕养虎为患吗,对方学到本领之后,与萧氏为敌怎么办?
答案是没有必要,战争是一门高深艺术,聪明人不必教导,自己就能领悟奥妙,比如一代战神-霍去病,平生从来不看兵书,也没拜过名师高人,就是大胆用兵、随机应变,一样把匈奴人打个落花流水!
而蠢人则教不会,就算请来天下第一名师,再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兵发》统统的倒背如流了,一样还是个军事白痴,比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不救打了一辈子败仗吗?
萧逸感觉对方悟性高,乃是一个可塑之才,故而传授一些兵法韬略,对方的出身不重要,只要是汉家儿郎就行了,反正争鸣学府内外,绝不会有胡人出现的!
话又说回来了,猫教老虎本领之时,还留了一手上树的绝招呢,萧逸又岂会倾囊相授呢,何况对方学自己的韬略,就像沿着自己的脚印走路,永远不可能跑到前面去,反而会处处受制呢!
因此上,只要遇到可塑之才,萧逸都愿意教导一番,从而结下一份善缘,对方学了自己的韬略,也就落入了罗网之中,以后无论为敌为友,都逃不出自己的掌控了,鬼面萧郎的诱饵,又岂是好吞的呢?
与此同时,经过大半年刻苦训练,学子们的马球技术吗,也能纵横驰骋、随意变换队形了,还经常互相的比赛呢!
眼看时机成熟了,萧逸正式对外宣布,要举行一场‘马球争霸赛’,凡是争鸣学府的学子们,自认为技艺不错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如果获得了好名次,还有丰厚的奖品呢!
比赛以团队模式进行,十名学子为一队,并选出队长一名,彼此进行对抗赛,败者淘汰、胜者晋级,最后选出冠军、亚军、季军,至于他们的奖品:
季军队赏黄金二百两,队员各得匈奴骏马一匹、队长得乌孙马一匹,可以日行数百里呢!
亚军队赏黄金五百两,队员各得西域骏马一匹,队长得汗血宝马一匹,日行一千,夜走八百!
冠军队赏黄金千两,队员得西域骏马一匹、黄金鞠杖一根,队长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只有鬼面萧郎的一个承诺!
打马球就跟打仗一样,队伍犹如士兵,队长就是统帅,需要预测敌情、安排战术、分配人手肩上的任务最为重要,故而奖励也最丰厚了!
“马球大赛争霸,即将拉开帷幕,诚邀各路高手,与我共创佳绩--紧急组队啦!”
“这次争霸赛冠军,非我兵家学子莫属了,无论是骑术、击术、韬略那些傻读书,玩木匠的家伙,如何与我们相比?”
“极品鞠仗出售当中,此杖制作精美、手感极佳,还请佛家学子开光过呢,只要握在诸位手中,必然会取得佳绩--只要二两黄金啦!”
争霸赛的消息传出,学府顿时沸腾起来了,学子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苦练了大半年马球术,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而后就是找队友、选坐骑、买鞠杆、配服饰成立无数马球队,不断的练习战术、磨合技巧,争取在争霸大赛上,也来个一鸣惊人!
也有技术差的学子,知道自己夺冠无望了,干脆转行做起了生意,制作精良鞠仗,设立拉风服饰,而后卖一个好价钱,具体来说呢,墨家子弟负责制作,佛家、道家专门开光,纵横家口齿伶俐,自然是负责销售了!
其他学派也没闲着,儒家负责大肆宣传,阴阳家为比赛场选址,农家子弟平整土地、搞好绿化工作,医家子弟最善良了,背着药箱坐在边上,准备为比赛负伤者救治--大家群策群力,一定搞好这场争霸赛!
难怪学子们动力十足,黄金、宝马谁不动心呀,尤其在数千同学面前,纵马驰骋、奋勇争先,又该是何等的威风呢,最重要的是冠军队长,还能得到大司马一个承诺呢!
萧逸位高权重、叱咤风云,他设计一个军事谋略,可以倾覆城池、灭人宗族,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而他的一个郑重承诺,也能让人平步青云、一生享受荣华富贵!
不少学子都在幻想,如果自己得了大赛冠军,要索取什么好处呢,黄金、宝马、盔甲、宝剑、官爵、美女想要的东西太多了,真让人难以取舍呀!
学子们反复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个承诺的最佳选择,就是拜在大司马门下,做他的嫡传弟子了!
只要拜大司马为师,学习安邦定国之术,日后必然平步青云、出将入相,金银珠宝、美女娇娥要什么没有呀?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子们刻苦训练、流血流汗,就像一条条的小鲤鱼,鼓足了全身的力气,准备跳跃高大的龙门!
“敬启文武同僚:
适此秋高气爽之际,证明学府举办马球大赛,定於建安七年-九月十八日上午、辰时开赛,大司马-萧逸诚邀同僚前来,必尽地主之谊,若蒙诸位赐教,实乃三生有幸!”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萧逸开始大发请帖了,邀请许昌的文武百官、门阀家主前来,观看这场马球争霸大赛,丞相府也送去了一份,希望曹丞相大驾光临!
按照道理来说,一位将军功劳太大、引起了上司的怀疑,就该隐居山野之中,不过问朝廷上的事,也不做任何举动,萧逸为何反其道而行,弄出这么大动静呢?
借用古人之语回答: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真正的隐居高手吗,不是消除人们的视线,而是消除人们的戒心,从而化灾祸于无形之中!
萧逸的威名太大了,小隐非但没有用,反而会引来灾祸呢,如果他躲在学府之中,一点的动作也没有,别人就该怀疑了,他是不是图莫不轨、准备起兵谋反呢?
奸雄本是多疑之人,一旦看不透萧逸的想法,疑心就会更严重了,轻则加派人手,全面监视争鸣学府,重则直接派出军队,要对无愁侯府下手了!
因此上,萧逸非但不能沉默,还要闹出大动静来,举办一场马球争霸大赛,邀请文武百官前来观看,把自己的生活情况,全部的公之于众,流言蜚语自然消失了!
曹操的疑心也会减轻了,以为萧逸隐居学府之中,每天与懵懂学子们相处,慢慢的丢掉了雄心壮志,反而喜欢上休闲玩乐了!
战国末年,老将王翦统帅大军伐楚,不去谋划战略、鼓舞军心,反而不断的写信回朝,向秦王-嬴政索取田宅、金银,以示自己胸无大志,只想做个富家翁罢了,从而消除了秦王的疑心萧逸现在的做法吗,与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百一十二章耕作之事,岂是容易!
“隆!--隆!隆!”
“驾!--哒!哒!”
黎明时分,东方泛白,随着一阵隆隆的巨响,许昌城门缓缓的打开了,而后涌出无数人影,有坐骑骏马、威风凛凛的武将,有乘坐牛车、高冠额带的文官,还有骑着小毛驴、带着青衣童子的风雅名士前后相连,络绎不绝!
众多的上层人物出行,把守城官兵吓了一跳,以为朝廷出现惊天变动,大家都出去逃难呢,后来才探听明白了,文武百官不是去逃难,而是前往争鸣学府,观看一场马球大赛的!
汉代娱乐项目不少,赛马、斗牛、斗鸡、斗鹌鹑大家全都玩过了,却从没见过打马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想去开开眼界呢!
何况这场大赛发起者,正是权倾朝野的萧逸,文武官员、士族门阀谁敢不给面子,故而接到请柬之后,立刻准备出行事宜,还都起了一个大早儿,生怕迟到惹怒了大司马!
还有两个重要原因,让文武官员非来不可,一则:他们家族中的少年子弟,大都在争鸣学府里面,不少人还报名参加了马球大赛,身为父兄自然要来观看,顺便给孩子们呐喊助威!
一些头脑精明的官员,把家族中待嫁的女孩,也都带来观看比赛了,学府之中俊杰无数,若能挑几个乘龙快婿,那就再好不过了!
二则:争鸣学府就是一只‘吞金兽’,每年消耗的钱粮、物资,足够供养几万大军了,朝廷最为困难的时候,文武官员都发不出俸禄了,也没敢克扣学府一分钱粮!
无数的物资投进去,总得见到一些回报吧,文武官员也想看一看,学府取得了什么成果,如果收不抵支的话,以后再想调拨钱粮,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出行的队伍虽多,顺序却一点不乱,高贵者在前,卑贱者在后,谁也不敢随便僭越,而走在最前面的队伍,正是丞相府的‘虎豹骑’,簇拥着一辆七宝华车,里面坐的不是曹操,而是两位公子曹熊、曹冲!
自从进爵魏公之后,曹操的权势更大了,事务也变得更多了,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身体弄的疲惫不堪,那有精力看马球比赛呢,又不好驳了萧逸面子,故而让五子曹熊代替前往!
相府四位嫡公子中,曹熊的年纪最小、个人势力也最弱,一直生活在几位哥哥光环下,属于被忽略的存在呢,不过吗,他与萧逸的关系最好了,小时候坐在萧逸肩膀上,还放过一泡童子尿呢!
曹冲聪明伶俐,有过目不忘之能,故而深受父亲的宠爱,家庭地位不在几位嫡公子之下,就连他的个人学习,也是曹操在亲自教导呢,因此有人暗暗的猜测,曹操真正属意的继承人,就是这位八岁的小神童!
不过吗,曹冲有聪慧的头脑,却没有强壮的身体,因为小产-先天不足,他一向的体弱多病,也无法学习武艺,吃了无数补药都不济事,恐怕难以长大成人呢!
这次前往争鸣学府,观看马球大赛的同时,也想请神医-华佗出手,给曹冲调理一下身体,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征战沙场,都需要一副好的身体,否则只能做旁观者了!
庞大的队伍一路向东,在距离学府三里左右,被一块大石碑拦住了,石碑高有一丈八尺,是整块汉白玉雕刻的,上面有一行大字:学府重地、不得喧哗,文官落轿、武将下马!
按照古制,在一些特殊的地方,都有这种警示石碑,以示对权利、文化的尊重,比如距离皇宫三百步下马,距离相府二百四十步下马而争鸣学府的规定:三里之外,一律下马!
看到石碑之后,文武百官自愿自觉的,或是下马,或是下车,就连曹熊、曹冲也下了马车,携手向学府大门走去,在文化传承面前,纵然是帝王将相,也得乖乖的低下头颅!
只有几名白发老儒,依旧骑在小毛驴上,大摇大摆的向前进发,他们在世俗中没有官职,可是在学术世界之中,却都有极高威望,故而享受这种特权!
“刷!刷!-这块田地收割干净了,快点称一下粟米重量,而后统计平均数字!”
“今年的雨水太多了,庄家生长受到了影响,咱们应该修一条排水沟,以前只重防旱,却忘记防涝了!”
通往学府的道路两边,尽是整齐的粟米田地,在秋风的吹拂之下,穗子已经变成金黄色了,不少头戴斗笠、身穿布衣的农家学子,正在辛勤收割着,并称重每一块田地产量!
课堂只教理论,实践才出真知,凡是争鸣学府的学子,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儒家、法家要游历天下,了解百姓疾苦,道家、佛家要劝慰百姓,让他们弃恶从善,墨家发明各种工具,兵家上阵杀敌报国农家则是种好田地,让百姓们吃饱肚子,看似最为简单、其实最是艰难!
华夏虽是农耕民族,可是千百年以来,百姓们几乎没吃饱过,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如果碰上灾荒之年,不是活活饿死,就是揭竿而起,多少伟大的王朝,都是被饥民们推翻的,而百姓们挨饿的原因,不是懒惰、也不是蠢笨,而是粮食产量太低了!
古代生产技术落后,基本是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就是把荒草烧成灰做肥料,挖坑埋下粮食种子,而后就盼着老天爷下雨吧,如果风调雨顺,就能多收获一些粮食,如果碰到了灾害,粮食就会欠收、或者绝收!
《史记》记载: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河东之地,亩产粮食两石半,天下谓之膏腴之地,诸侯无不陈兵于侧,而欲夺为己有之!
两石半也就三百斤,等脱去外壳之后,剩下二百斤就不错了,这么可怜的粮食产量,还让诸侯们眼红不已,不惜发动大规模战争,用尸山血河换取呢,其他贫瘠之地的粮产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代耕种技术进步,出现了陇作发、翻耕法、耒耜、牛耕、铁犁粮食产量有所上升,平均亩产三石粮食,大约三百六十斤左右!
农民辛苦打出的粮食,给国家交了赋税,给地主交了租子,又能剩下多少呢,好年景半饥半饱,坏年景饿殍遍地,自从桓、灵二帝以来,汉家人口急剧减少,饿死的远比战死的多呢!
“敢问几位小兄弟,田地可是你们耕种的,看着沉甸甸的穗子,想来收成一定奇佳,不知用了什么办法?”
队伍中走出一名中年人,生的方面大耳、肤色黝黑,还穿着破旧的官服,正是相府令史-梁习,专门负责屯田事务,对于粮食最为关心了!
周围的官员也竖起耳朵,听说学府的农家学子,游历四方寻求良种,播撒腐物改良土壤还发明了不少新型农具,扬言要‘官私仓廪皆满,再无饥谨之苦’,不知是不是吹牛?
“回禀这位大人,学府周围的上万亩田地,都是农家学子耕种的,可惜我们学艺不精,致使庄稼今天欠收了,每亩只有四石收成!
大司马说过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庄稼之所以欠收,想来是我们懒惰所至,以后一定努力种好实验田,再把技术、良种传播天下,让百姓们都吃上饱饭!”
农家子弟不善言辞,见到生人还有些脸红,结结巴巴的回答着问题,而他们的手上都生着老茧,衣服也四处是补丁,想来经常下地干活的!
另外吗,他们的农具也很奇特,收割的、脱粒的、清选的、晾晒的品种齐全,使用方便,比起寻常百姓使用的,可是先进的太多了,上面还都刻一个‘墨’字,想来是墨家子弟的发明吧?
“平均亩产四石,竟然还算是欠收了,是老夫的耳朵发聋,还是学子们在说谎呢,纵然是最好的农夫、最好的田地,亩产也难超过三石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们亲手割一块地,不就一清二楚了吗,别说亩产四石粮食,能有三石半的产量,老夫一定叩首行礼!”
对于农家学子说的,百官们一百个不相信,种地看似简单,其实难度极高,不是说发明几件新农具,引进一些新的种子,粮食产量就突飞猛进了!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也带回了大量植物种子,经过汉家百姓挑选、改良、培育最后存活下来的,也不过就核桃、葡萄、石榴、芝麻、黄瓜、大蒜几种,剩下的因为水土不服,全被大自然淘汰掉了!
一颗种子传播到新地方,要经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种植,完全适应了土壤、环境、温度确定万无一失了,才能大范围的推广,最后成为一门粮食!
因此上,一个人穿越到古代,拿出玉米、红薯种子,一下让粮食产量翻十几倍,达到亩产几十石而后开创了太平盛世,只是某些人的意淫罢了!
(明朝万历年间,红薯传入中国,先是在福建、广东种植,而后传向长江、黄河流域,一直到了清乾隆年间,才成为一门主要粮食,中间经历多少成功、失败,不是只言片语说清的,别忘了,明朝亡于饥民之手!)
文武百官也不往前走了,一股脑的冲进了地中,找不肥不瘦的田地、测量出一亩大小,而后把官服往腰间一掖,抢过农家子弟的工具,就开始收割上了
人多好办事,只是片刻功夫,百官就割了一亩地粟米,而后脱粒、装袋、称重,最后得出一个数字--四石半!
“我的神农氏祖宗呀,竟然是亩产四石半,比平常多了五成呢,学子们没说大话!”
“得暖饱而天下安,只要让百姓们吃饱肚子,中原可见太平盛世,四夷谁敢不服王化?”
看到准确数字之后,百官们震撼不已,有人跪倒磕头,有人默默流泪,要知道,天下农夫千万、田亩大概上亿之数,如果每亩增长五成,该是多少粮食,又能养活多少人呢?
“敢问诸位小兄弟,究竟用了什么办法,才让粮食增产五成,可否推广到天下呢?”
“回各位长者的问话,无非是深耕细作、浇水除草、以虫制虫再施一些五谷轮回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