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五章 南下

南明那些事兒 by 洪兵

2018-9-27 20:44

  “三王”大集合
  盡管後院起了大火,但考慮到夜長夢多、日久生變,多爾袞並不希望統壹事業就此停滯。由於大部分滿八旗軍隊都在山西“救火”,多爾袞只好讓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三王”再辛苦壹趟。
  前面說過,金聲桓“易幟”後,進剿湖南的“三王”軍隊奉命撤回漢陽,卡住上遊。譚泰大軍進入江西後,金聲桓已經翻不起什麽大浪,“三王”軍隊便撤回遼東休整。
  這就奇怪了,既然江西警報解除,“三王”軍隊應該繼續進剿湖南才對,為什麽壹溜煙撤回遼東呢?
  其實不奇怪,看看“三王”剩下的人馬便壹目了然。永歷三年(1649年)四月,“三王”奉詔從遼東趕赴北京,兵力如下:孔有德三千壹百人,耿仲明二千五百人,尚可喜二千三百人,這還是在遼東休整過後的。
  現在明白了吧,從嶽州打到全州,“三王”軍隊已經從“高富帥”打成了“矮窮矬”。不是“三王”不想進剿湖南,而是不想送死,好歹留點種子吧?
  由於“三王”的隊伍太寒磣,連多爾袞都看不下去了。在兵員極不富裕的情況下,多爾袞還是命兵部七拼八湊地對“三王”的軍隊進行補充。孔有德補充到兩萬人,配屬線國安、曹得先、馬蛟麟三位總兵;耿仲明補充到壹萬人,配屬徐得功、連得成兩位總兵;尚可喜也補充到壹萬人,配屬許爾顯、班誌富兩位總兵。
  要人給人,要錢給錢,條件只有壹個——南下!
  兵部還在醞釀作戰計劃,最初打算是孔有德負責福建、耿仲明負責廣東、尚可喜負責廣西,壹人壹省,搞“勞動競賽”。
  計劃尚未定稿,探到口風的尚可喜最先跳出來“舉手投降”:換別人吧,我幹不了!
  尚可喜說的也是實情,打廣西跟打福建,難度都不在壹個數量級。
  ——打廣西要經過湖南,湖南又是濟爾哈朗留下的“爛尾樓”,必須先完工再說;打福建只需要從浙江翻過仙霞嶺,或者從江西翻過杉關便可到達。
  ——廣西是永歷朝廷的老巢,好幾支能打的部隊都龜縮在桂林壹帶;福建早被“浙系”、“閩系”攪成了壹鍋粥,而且水戰見長,陸戰偏弱。
  總之,打福建的“水貨”可以說是手到擒來,打廣西則是“買壹贈壹”,必須連著湖南壹起打。
  照此分析,整個作戰計劃便是:孔有德帶著兩萬人去福建“捏柿子”,尚可喜帶著壹萬人去湖南、廣西“啃樹皮”(比“啃骨頭”還要慘)。——就算多爾袞是孔有德的幹爹,也不能這麽幹吧?
  尚可喜不幹,孔有德又想過點嘴癮,壹再恥笑尚可喜是“娘們兒”。尚可喜怒火中燒,直接向朝廷上疏:南下可以,但不跟多爾袞的“幹女兒”孔有德壹塊兒混!
  “三王”還沒出門,互相就掐了起來。多爾袞正被山西的事情攪得頭大,沒時間理會這些爛賬,只想早點把三個人打發走。
  最後,兵部對南下作戰計劃進行了調整,孔有德經湖南打廣西,耿仲明、尚可喜經江西進攻廣東。“三王”在補充兵員的基礎上,再配屬浙江、湖廣調集的部隊,開始向南方進發。
  湖南,“爛尾樓”
  永歷三年(1649年)六月,孔有德率軍抵達湖南衡州。按照慣例,孔有德需要做的第壹件事情是——避暑。
  過完“暑假”,孔有德著手做第二件事情——修“爛尾樓”。
  湖南這個“爛尾樓”確實爛得可以。自從濟爾哈朗大軍退卻後,除了焦璉收復廣西北大門全州外,湖南的地方勢力也紛紛鉆出來,堅決貫徹“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遊擊戰術,很多地方又成了南明的天下,特別是靠近廣西的永州地區。
  孔有德在湖南到處用兵,壹點沒有進軍廣西的跡象(沒辦法,抽不開身)。十壹月,孔有德率軍進攻永州。攻守持續了壹個月,到十二月十二日才攻克,足見永州兵力之強盛。
  盡管孔有德在湖南攻城略地,但仍然面臨壹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城池到手了,明軍卻不見了。很明顯,各地抗清勢力又開始“敵進我退”鉆山溝了。
  湖南是這種態勢,孔有德哪裏還敢南下廣西,萬壹背後被捅上壹刀,麻煩可就大了。
  壹直熬到永歷四年(1650年)二月,清廷才調山東的沈永忠部進駐湖南寶慶,並配屬圖賴麾下的總兵張國柱、郝效忠,接替孔有德在湖南修“爛尾樓”。
  孔有德解除了後顧之憂,方才放心大膽地揮師南下。三月,孔有德率軍向湘、桂交界的鎮峽關發起進攻。
  鎮守鎮峽關的,依然是曾在此攔截堵胤錫殘部的曹誌建。曹誌建被何騰蛟訓練成了“草包”,但打清軍還是不含糊的。看到清軍來襲,趕緊率兵出關迎戰,激戰了壹個多月,實力不濟的曹誌建被幹掉壹萬多人。
  主力被幹得差不多了,怎麽辦?還能怎麽辦,跑啊!
  曹誌建壹溜煙跑到弟弟曹四駐紮的灌陽,繼續堅守。清軍隨即占領鎮峽關,折返湖南境內“關門打狗”,先後拿下武岡、靖州、新寧等地。
  轉眼又是夏天,孔有德繼續放“暑假”,坐等秋高氣爽。
  在湖南折騰了壹年多,孔有德終於可以大踏步向廣西進發了。九月,孔有德兵分兩路南下,壹路由董英、何進勝率領,清剿灌陽的曹誌建兄弟,孔有德親率另壹路向全州、興安、嚴關壹線進攻。
  九月十二日,灌陽的曹誌建棄城而逃,在恭城青塘窩宿營。次日,清軍進攻曹營,桂林東南門戶恭城失守。此時,另壹路清軍也順利拿下全州,向桂林的東北門戶興安、嚴關逼近,對桂林形成南北合擊之勢。
  孔有德大軍壓境,作為廣西省會的桂林也在積極準備中。——“總指揮”瞿式耜準備應戰,趙印選(駐嚴關)、胡壹清、楊國棟、王永祚、蒲纓、馬養麟等將領準備逃跑。
  十壹月初五,趙印選聯合其他將領將“準備”付諸行動,帶著軍隊、家眷、財產,浩浩蕩蕩向西逃竄。手無寸鐵的於元燁也微服出逃,結果被亂兵所殺。
  主要將領紛紛棄城而逃,桂林城中壹片大亂。瞿式耜痛心疾首,卻無可奈何。
  永歷建政四年有余,曾經意氣風發的瞿式耜已是心如止水。“二祖江山人盡擲,四年精血我偏傷”,瞿式耜不想再跑了,他決定留下來,為自己跌宕的壹生畫上壹個完美的句號。
  殉國是門技術活
  作為擁立朱由榔的最初動議者,瞿式耜算是壹個另類。在濁氣熏天的永歷朝廷裏,瞿式耜只希望獨善其身。他既看不慣陳邦傅、馬吉翔等人的頤指氣使,也對堵胤錫“勾結”農民軍頗有微辭。
  幾年下來,瞿式耜最大的感受應該是孤掌難鳴,他對腐敗不堪的永歷朝廷和只會逃跑的朱由榔已經徹底死心。讓瞿式耜感到些許欣慰的是,當其他人紛紛逃亡之時,有個人卻主動走進桂林城。這個人,便是瞿式耜的門生——張同敞。
  張同敞,湖北江陵人,“壹代帝師”張居正的曾孫,崇禎時期蔭補中書舍人。隆武建政後,授錦衣衛指揮使,受命赴湖南撫慰堵胤錫及忠貞營。返回途中,聞知福建失守,張同敞輾轉到兩廣投奔永歷政權,授翰林院侍講。永歷帝在武岡遇險之時,張同敞逃亡於貴州境內。與朝廷重新取得聯系後,在瞿式耜的舉薦下擔任廣西總督。
  桂林告急,張同敞從靈川返回桂林,問瞿式耜怎麽辦。瞿式耜的回答很堅決:“封疆之臣,知有封疆。封疆既失,身將安往!”張同敞見恩師如此大義凜然,也決定留下來共赴死難。當夜,兩人在淅淅瀝瀝的雨聲陪伴下,“呼酒對飲”,“遙望城外火光燭天,城內寂無聲響”。
  次日清晨,清軍進入桂林城(不是攻入,因為根本沒人守),活捉了這兩位等候已久的“醉漢”。孔有德耐心招降,但瞿式耜、張同敞態度堅決。孔有德有點舍不得殺這兩位前明舊臣,便將二人軟禁在靖江王府。靖江王朱亨歅父子也沒有逃跑,孔有德也是以禮相待。
  對於瞿式耜、張同敞而言,軟禁的生活還是比較愜意的,管吃管住,還能吟詩作賦。但是,這並不是兩人想要的,他們只有壹個目標——殉國!
  瞿式耜、張同敞死也不投降,但孔有德並沒有動手的跡象。稀裏糊塗過壹個月,瞿式耜急眼了:老孔,妳是養豬過肥年,還是錢多沒處花?
  瞿式耜最擔心的是,長期這麽與世隔絕地活著,勢必會謠言四起,對自己的“清白之身”很不利。“願作須臾刀下鬼,何妨慷慨殿中狂”,瞿式耜迫切地想做個了斷。
  十二月,瞿式耜給原駐平樂府的焦璉寫了壹封密信。在密信中,瞿式耜讓焦璉率部向桂林靠攏,並承諾自己可以做內應,裏應外合幹掉孔有德。——老瞿未必太天真了吧?焦璉能有幾號人,敢打桂林?
  收復桂林的可行性倒還在其次,最重要的問題是——焦璉,在哪裏?
  這恰似壹個南明版的“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瞿式耜派出的使者最終不辱使命,第二天便順利地將密信送到了孔有德的手中。
  等等,怎麽跑孔有德手裏去了?沒錯!瞿式耜向使者交待的“加西亞”就是孔有德!
  於是,使者揣著密信招搖過市,被清軍查獲,上交給孔有德。孔有德看完密信,大吃壹驚,做出了壹個瞿式耜等待許久的決定:行刑!
  十二月十七日,瞿式耜、張同敞心滿意足在桂林慷慨就義!
  那年頭,殉國都是壹門技術活!
  出師未捷身先死
  孔有德率軍“買壹贈壹”,花了壹年多的時間才平定湖南,拿下桂林,可以說是歷盡艱辛。不過,對比壹下耿仲明、尚可喜的遭遇,孔有德的心理應該比較平衡。——居然有人比我還慘!
  永歷三年(1649年)十壹月,孔有德還在永州啃城墻,耿仲明、尚可喜剛剛抵達江西,耿軍駐紮在吉安府,尚軍駐紮在臨江府(今江西樟樹臨江鎮),兩人約定十二月初三南下。
  約定的時間還沒到,麻煩便自己找上門了。隨軍的滿洲貴族向朝廷揭發,說耿仲明、尚可喜壹路上私自收留“逃人”壹千多人!
  這可是“要妳命三千”的重罪!
  清軍入關前後,還處於封建農奴制階段,八旗的王公貴族擁有大批農奴、奴仆,普通兵丁也有壹些。這些農奴和奴仆主要來自於俘虜、買賣、罪犯家屬和失去土地的投充之人。清軍入關之後,大量農奴、奴仆逃脫,成為所謂的“逃人”。
  作為清軍將領中的漢人,耿仲明、尚可喜私自收留“逃人”,還達到壹千多人,長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滿洲貴族的“訴狀”上達天聽,北京很快做出反應,下令嚴查。十壹月二十七日,心虛的耿仲明畏罪自殺。
  “出師未捷身先死”,耿仲明死得有點冤枉。倒不是罪名冤枉,收留“逃人”確有其事,作為利益相關方的滿洲貴族也沒有誣告。耿仲明的冤枉在於,多爾袞並不打算嚴懲。
  清廷正值用人之際,需要靠耿仲明、尚可喜平定廣東,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按律處治,斬殺令壹下,相當於是逼著正率軍駐紮江西的耿仲明、尚可喜做第二個金聲桓、李成棟。
  多爾袞決定寬宥,不砍頭、不削爵、不革職,壹人處罰四千兩銀子了事,也算是給告狀的滿洲貴族壹個交代。
  查也查了,罰也罰了,可耿仲明掛了,他手下的壹萬大軍怎麽辦?
  為了安撫軍心,多爾袞指派耿仲明之子耿繼茂作為尚可喜的助手統率舊部,兩萬大軍統壹歸尚可喜指揮。
  這麽壹折騰,尚可喜壹萬變兩萬,於十二月初三揮師南下。十六日,大軍抵達贛州,南贛巡撫劉武元派部將栗養誌為前鋒兼向導,帶著尚可喜的兩萬大軍,於二十七日抵達毗鄰廣東的南安府。
  打到南雄過大年
  廣東的南雄府近在咫尺,但壹向謹慎小心的尚可喜並沒有貿然行動,他需要做壹些準備,具體來說是三個方面:
  第壹,派人到前線偵察對方兵力部署,做到知己知彼。
  第二,安排間諜潛入南雄府城,伺機而動。
  第三,準備在南安過大年。——當然,這是做給對方看的。
  趁著尚可喜準備空當,我們來看看南明方面。
  南明軍隊在南雄府的布防有點意思,這得從三月份開始說起。
  當時,金聲桓、李成棟打贛州相繼敗北,贛州、南安依然在清軍的手裏。特別是金聲桓在南昌殉難後,廣東北面的軍事壓力劇增,永歷朝廷特意派李成棟手下的悍將閻可義鎮守南雄府。
  南明的將領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逃跑型”、“死守型”、“找茬型”。
  “逃跑型”是弘光、隆武、永歷三朝的主流門派,特點是怕被人打,所以望風而逃,代表人物包括劉澤清、何騰蛟、陳邦傅等。
  “死守型”比較少見,特點是怕背罵名,於是守著城池死扛,拼了老命也要與城共存亡,代表人物有史可法、瞿式耜等。
  “找茬型”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了,特點是怕沒仗打,迎頭撞樹也要踢三腳,代表人物——閻可義。
  南雄府是廣東的北大門,與江西的南安府僅隔著壹道梅嶺,相距不足百裏。要是換作“逃跑型”將領鎮守,聽說清軍逼近梅嶺就會望風而逃。換作“死守型”將領,情況稍微好壹點,趕緊收縮兵力,退守孤城。
  閻可義鎮守南雄,情況就大不同了。自從來到南雄,老閻便三天兩頭派人去梅嶺打探:清軍怎麽還不來?
  從三月等到七月,壹轉眼就是夏天。此時,耿仲明、尚可喜還在路上,閻可義實在沒耐性了,妳不來是吧?我去!
  七月,閻可義帶著手下人馬翻過梅嶺,直抵南安。清軍守將撐不住,趕緊向贛州求援。南贛巡撫劉武元派栗養誌增援,閻可義大敗,梅嶺失守。
  不久之後,愛找茬又不經打的閻可義病故。杜永和、李元胤決定派羅成曜鎮守,羅成曜打死也不去,理由很直白:妳們享福,讓我受罪,憑什麽?(爾等俱安享受用,獨苦我邪?)
  杜永和百般勸說,又承諾重賞,羅成曜這才勉為其難地上任了。不過,羅成曜將調令打了個對折——自己駐韶州,派部將江起龍與總兵楊傑守南雄。
  這就是南雄府目前的部署情況。先前的閻可義愛找茬、不經打,羅成曜則是既不找茬也不經打。對於尚可喜而言,從梅嶺俯沖而下,奪取南雄,跟玩兒似的!
  十二月二十八日,尚可喜率大軍悄悄出動,逼近南雄。三十日,潛入南雄的清軍間諜縱火焚燒城中的鼓樓。正忙著過除夕的南明軍趕緊救火,間諜趁亂打開城門,迎清軍主力入城。
  江起龍、楊傑本以為清軍會在南安過大年,自己也能在南雄過大年,沒想到清軍想跟他們壹起在南雄過大年。由於守城軍隊近日忙著籌備年貨,此時又忙著救火,沒功夫搭理入城的清軍,結果被打得大敗。
  清軍占領南雄,壹面開始屠城,導致“城內居民,屠戮殆盡”;壹面繼續向南進發。
  永歷四年(1650年)正月初六,尚可喜率大軍抵達韶州,羅成曜棄城而逃,清軍順利接管韶州府城,並派人招撫府屬六縣,廣東的北大門落入清軍之手。
  跑路,還是跑路
  南雄、韶州的消息傳到肇慶,永歷朝廷上下陷入壹片恐慌之中。
  圍繞何去何從的問題,群臣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馬吉翔主張向廣西撤退,打不贏就應該跑,這又不是第壹次。駐紮在廣州的杜永和則認為,韶州距肇慶還有壹段距離,廣州也還在我們的手裏,有什麽好怕的?朝廷如此貪生怕死,必然引發人心瓦解,無異於將廣東拱手送人。
  杜永和貌似做起了第二個瞿式耜,其實也有自己的算盤,他不希望“逃跑帝”朱由榔脫離“廣東系”的控制。因此,杜永和的意見得到金堡、彭佺等“廣東系”官員的支持。
  群臣各懷鬼胎很正常,最終還是朱由榔來拍板。不用懷疑,此時的“逃跑帝”朱由榔比誰都想早點開溜!
  朱由榔想跑,但“占人地盤受人管”,杜永和的意見不能全當放屁。為了順利跑路,朱由榔派劉遠生、金堡前往廣州,向杜永和解釋“轉移”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
  壹句話:不跑路,我死了妳負責?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杜永和還能說啥,只是發自肺腑地向朱由榔表明自己的保留意見:“上西去,則竟棄廣東,付之還虜,諸忠義士隨成棟反正者,亦付之還虜,令其殺戮。為皇上畫此謀者,亦何其慘也!”
  “廣東系”官員跟著李成棟“易幟”,讓廣東失而復得。如今大軍壓境,就把這些人撂下不管,朱由榔多少有點於心不忍。杜永和說得如此懇切,朱由榔決定豁出去壹次,留在肇慶觀察壹段時間。
  朱由榔“良心發現”,壹個叫夏國祥的死太監卻死性不改。看到朱由榔猶豫不決,夏國祥擅自將皇太後送到行宮門外,又以皇太後懿旨的名義催促朱由榔趕緊上船。朱由榔倒是會順坡下驢,趕緊以媽的名義跑路,於正月初八登船,沿西江而上,二月初壹抵達梧州暫避。
  離開肇慶已經不是第壹次了,朱由榔或許還心存僥幸,希望有朝壹日能夠返回自己登基的原點。但是,歷史並不打算再給“逃跑帝”朱由榔這個機會。
  正月二十七日,尚可喜、耿繼茂率兩萬大軍從韶州南下,兩日後占領英德。尚可喜派總兵許爾顯率壹路兵馬沿水路攻取清遠,自己親率大軍主力逼近廣州外圍的從化。
  三月初四,從化失守。兩日後,尚可喜、耿繼茂大軍進抵廣州近郊。
  死守
  此時固守廣州的,是李成棟死後強行接管廣東的杜永和。
  前面說過,南明將領有三種類型,而杜永和屬於第二種——“死守型”。史可法、瞿式耜都屬於“死守型”,但相當不經打——史可法血戰了壹天,瞿式耜痛飲了壹晚上。杜永和卻是相當經打的“死硬分子”。
  尚可喜興致盎然地攻城,結果被杜永和收拾得灰頭土臉,壹上去就被幹掉近千人。照這個速度損失下去,不出壹個月,兩萬大軍便能消失得無影無蹤。
  硬啃廣州,不是崩壞牙的小問題,而是難保命的大問題。尚可喜決定改變策略,從兩個方面入手做好充足的攻城準備。
  壹方面,對廣州形成合圍。要達到這個目的,並不是讓兩萬大軍站成壹圈這麽簡單,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具體包括:
  第壹,分兵掃清廣州外圍府縣,並運用剿撫並舉的方針,控制廣東其他地區。
  至六月,惠州總兵黃應傑投降,潮州總兵郝尚久受到尚可喜“統壹大軍”、鄭成功“搶糧大軍”的兩面夾擊,宣布歸附清軍。
  第二,征民夫在廣州北、東、西三面挖壕溝,斷絕廣州與外界的聯系,困死杜永和。
  第三,以水師封鎖廣州南面的珠江,這個工作有點麻煩。清軍千裏迢迢南下,哪兒來的水師?
  沒有水師沒關系,有人就行!
  尚可喜壹邊安排人趕造戰船、募練舟師(在九月完工壹百多艘),壹邊派人在沿海四處招撫,終於在四月招降了梁標相、劉龍勝等率領的“紅旗水師”。“紅旗水師”投降得相當堅決,先縱火焚劫了杜永和的水師,接著封鎖江面,配合尚可喜、耿繼茂大軍對廣州形成“鐵桶合圍”。
  另壹方面,清軍抓緊趕制攻城的重武器——紅衣大炮。至十月,清軍總共配備了七十多門大炮,每炮又配發四百枚炮彈。三萬枚炮彈,足夠了!
  尚可喜在廣州城外張羅了半年多,忙得不亦樂乎,要換作閻可義守廣州,壹天能出去騷擾七八次。但是,杜永和不喜歡找茬,幾個月來壹直趴在城墻上看“西洋景”。
  客觀地說,尚可喜敢這麽幹,既算準了永歷朝廷只會逃跑,顧不上派援兵支援廣州,也算準了杜永和魄力不足、瞻前顧後,不敢出城冒險。
  清軍分兵清剿外圍,大營兵力空虛,杜永和不動;清軍開始挖溝設卡,廣州成為孤城,杜永和還是不動;清軍趕制船只大炮、封鎖江面,杜永和依舊“巋然不動”。
  什麽叫“死守”?這就叫“死守”!——瞪著死魚眼,死楞著防守!
  杜永和腦筋不開竅,但總有人腦筋開竅,他們不希望看到廣州就這麽耗著。駐守在肇慶的總兵馬寶、郭登第率軍進攻清遠,“廣東系”元老何吾騶也組織總兵陳奇策、張月水陸並進,在三水迎戰清軍。
  悲劇的是,禁打的人腦筋不開竅,腦筋開竅的人又不禁打。馬寶、郭登第沒能攻下清遠,卻被清軍揍得七葷八素。何吾騶這壹路更別提了,仗沒打贏,三水也丟了。
  廣州,已經危在旦夕。
  尚可喜沒有想到的是,廣州城裏竟然有人暗中聯絡準備投降清軍。要知道,這些人都是跟著李成棟“易幟”的,投降必然也是壹個死。既然是死,何必背個罵名投降?
  歷史終歸有壹些偶然,問題就出在駐守西外城的主將範承恩身上。根據史料記載,範承恩原來是淮安府的皂役,後來跟隨李成棟四處征伐。由於此人目不識丁,被起個綽號叫“草包”。杜永和是李成棟的部將,對範承恩知根知底。
  十月初十這天,是朱由榔的生日,眾將領借此機會搞聚會。老杜也是損,公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壹口壹個“草包”,將範承恩呼來喚去,將老範弄個大紅臉,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事後,範承恩越想越來氣,索性暗中勾結清軍,給口無遮攔的杜永和壹點顏色看看。
  十月二十八日,清軍準備就緒,開始攻城。做了這麽多的準備,又有相當意外的內應,拿下廣州必然是手到擒來。
  十壹月初二,清軍攻入廣州,杜永和登舟逃亡,前往瓊州府繼續抗清。
  從十壹月二十四日開始,尚可喜命令清軍屠城,廣州迎來了最黑暗的十天。根據史料記載,這是壹場堪比“揚州十日”的大屠殺,廣州城“屠戮甚慘,居民幾無噍類”。
  屠殺之後的慘景,時人王鳴雷有這樣壹段血腥的描述:
  “血濺天街,螻蟻聚食。亂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便房已朽,項門未枯。欲奪其妻,先殺其夫;男多於女,野火模糊。羸老就戮,少者為奴;老多於少,野火轆軲。”
  有壹位紫衣僧人不忍目睹屍橫遍野的慘狀,大發慈悲之心,將遇害者的屍體收攏在壹起焚燒。沖天的烈火過後,“累骸燼成阜,行人於二三裏外望如積雪”。
  這是清軍犯下的又壹樁滔天罪行!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這筆血債,是尚可喜、耿繼茂兩個漢奸的傑作!
  逃無可逃
  “逃跑帝”朱由榔在梧州待了不到壹年,又接到廣州、桂林相繼陷落的消息,這可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巨大危機!可想而知,永歷朝廷的亂象,比任何時候都要劇烈。朱由榔力挽狂瀾、壹錘定音:兩廣的省會都丟了,還有什麽好猶豫的?跑啊!
  永歷四年(1650)十壹月十壹日,朱由榔乘舟向南寧逃竄。這次危機不比往常,再加上幾年來跟著這位“逃跑帝”亡命天涯,群臣已經沒有什麽信心可言了。除了大學士嚴起恒、錦衣衛馬吉翔、太監龐天壽以及焦璉、董英等少數官員外,大多數臣屬陷入壹片迷茫與混亂之中,但都有壹個共識:遇到這麽壹個主子,早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朱由榔剛出城,群臣便開始分道揚鑣、自尋退路,“兵各潰走,永歷呼之不應”。
  大學士王化澄等人往容縣跑,半路遭遇土賊,“棄妻失妾,亡子遺仆”,轉眼間成了叫花子,被迫躲入山區避難。
  曾經養尊處優、頤指氣使的官員僚屬,如今惶惶如喪家之犬,生不如死。(向為鴛班貴客,今為鵠形喪狗,哀苦萬狀。)真可謂是“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經過潯州時,麻煩找上門了。鎮守潯州的是陳邦傅,他意識到永歷政權已經無可救藥,便準備做第二個劉承胤,圖謀抓住朱由榔作為“投名狀”,向清軍投降。
  眼看就要羊入虎口,朱由榔再壹次發揮了“嗅覺特靈,跑得賊快”的優勢,率領船隊“沖雨而過”。事發突然,陳邦傅猝不及防,讓朱由榔從自己眼皮子底下順利脫險。
  快煮熟的鴨子竟然飛了,陳邦傅火冒三丈,帶著舟師去追,跟在後面的焦璉、董英等人成了替死鬼。
  “逃跑帝”朱由榔只顧著逃跑,根本沒有布置阻擊防線的意識,群臣又是“樹倒猢猻散”,梧州毫無防守,相當於拱手送人。
  朱由榔有意“送出”梧州,負責進剿廣西的孔有德卻沒空“收禮”。
  壹直到三個月之後,孔有德才派馬驥接管梧州,次月又派麾下總兵馬蛟麟鎮守。也就是說,作為廣西巡撫的駐節地,梧州居然“空城三月”。
  這打的什麽鳥仗?!
  桂林、廣州先後陷落,實際上掛起了永歷政權覆亡的倒計時牌。兩廣官員顯然也對這個政權基本上絕望了,沒骨氣的選擇投降,有點骨氣的選擇隱居或者出家,只有極少數骨頭硬的選擇留在“敵占區”繼續抗爭。
  此時,廣東境內主要有三位永歷官員在堅持抗清。壹是廣州失守後,逃往瓊州府的杜永和;壹是陳奇策,三水之戰失敗後,率舟師輾轉活動於欽州沿海;壹是李成棟之子李元胤,他不忍拋棄父親“易幟”的故土,主動請纓在高州、雷州壹帶打遊擊。
  陳奇策有舟師,打不贏就做“海漂”,清軍拿他沒辦法,堅持的時間比較長。李元胤、杜永和就慘了,由於缺乏後援和周旋空間,時間壹長就撐不住了。次年,杜永和向清軍投降,李元胤在欽州防城被擒,押往廣州被處死。
  永歷四年(1650)十二月,朱由榔率殘破不堪的永歷朝廷抵達南寧。
  對於永歷政權而言,廣東已經沒有指望了,廣西南寧也因為桂林、柳州、梧州相繼失守而岌岌可危。“逃跑帝”朱由榔還能往哪裏跑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朱由榔已經逃無可逃,只能將目光投向西南壹隅。此時,盤踞在雲南的是前大西軍將領孫可望。
  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西南地區壹直都是南明抗清鬥爭的“大後方”(其實也是“死角”),基本上沒有進入過我們的視線。歷史發展到現在,聚光燈終於照到了這壹片南明最後的“王土”上。
  這裏曾經發生了什麽,又將發生什麽呢?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