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1950

過渡形態

都市生活

1950年10月20日淩晨0時。中國遼省的邊境地區。
刺骨寒風刮過白茫茫的雪原,冰封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94章 太陽的距離

遼寧1950 by 過渡形態

2023-1-16 17:27

1951年七月初的某壹天,大連市某處軍港開出了壹支非常特殊的船隊,其中既有屬於北部戰區海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也有幾條沒有武裝的船只。

它們逐壹進入外海後便編成壹個船隊,由軍艦在外圍進行護航,壹條較大的運輸船被圍在中間保護,從半空中可以看到,碩大的運輸船甲板上只有壹張很大的防水布,此時正蓋著什麽圓柱形的東西。

海面上的風浪不大,壹群穿著簡易的制服、外面套了壹件亮色救生衣的人正圍在那個被防水布蓋起來的大東西旁邊擺弄著手裏的儀器。

“輻射劑量沒有問題,基本和環境強度相當。”

“箭體外殼的探傷結果還需要等壹會兒,之前吊裝的時候很穩,應該不會有問題。”

“到了地方還得重新檢查壹遍,海霧腐蝕也可能導致細微損傷......”

正在操弄儀器,檢查設備的這群人,他們制服的手臂上都有壹個特殊的盾狀徽章,上面的圖案是壹枚在蘑菇雲背景裏飛行的火箭。

而那個被蓋在防水布下面的東西,就是新中國在這個時代獨立生產的第壹枚液體燃料發動機洲際彈道導彈,以及第壹枚實戰化氫彈彈頭。由來自不同時代的核工程師以及科學家們從五月初成功試爆了第壹枚實戰化原子彈之後,氫彈工程便理所當然地加速進行,事實上,氫彈和原子彈的復現工作是並行的,早在原子彈試爆之前,負責氫彈項目的科學家以及工程師們就把所需的東西準備齊全,只差壹個核扳機了。

彈頭準備就緒的同時,負責彈道導彈以及運載火箭復現工作的項目組也拿出了第壹個成品來,也就是基於原版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進行力所能及的改進後的,在這壹時代被稱為“東風1號”的首發彈。由於固體燃料火箭的制造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項目,因此中央軍委經過嚴謹的討論後決定,本時代自產的第壹代洲際彈道導彈依舊是液體燃料發動機。

就目前來看,新中國的核威懾能力獨步天下,復現洲際彈道導彈更多的是為比較長遠的未來進行考慮,不必要急於求成,何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還要同步應用於航天工程,因此固體燃料火箭這種高科技可以慢慢來。

“真沒想到,中央第壹次試驗就要上兩彈合壹,還選了海外的發射場進行試驗。”壹名正在搞檢查工作的研究員和身邊的同事小聲說道。

“那是中央對我們有信心,所以我們更不能松懈,壹定要確保實驗的壹次成功!”同事點了點頭。

他們此時乘坐的這條運輸船上,除了被固定在甲板上進行運輸的導彈彈體和氫彈彈頭之外,還在下層的船艙裏面裝有導彈所需的液體燃料。艦隊出航的目的地是太平洋上的某座島嶼,解放軍工程隊已經事先在那座島嶼上修建了臨時發射場,另外壹支觀測船隊將壹路航行到太平洋東部的預定試爆區域。

由於氫彈和導彈的項目進展速度都非常的快,負責總領這兩個重大工程的負責人以及工程師們建議中央軍委直接進行兩彈合壹實驗,以加強這次實驗的影響力。主席壹開始是反對加快這壹項目的進度的,原因是項目組提出建議的時間在六月初,這讓主席以為他們想趕上七月壹號的建黨節,不過項目組後來向軍委進行了解釋,表明預定的實驗時間會在七月份中旬,不是特意選擇節日,這才讓主席同意考慮。

而在中央軍委進行考慮的同時,美國人第壹次氫彈試爆失敗的消息傳了回來,蘇東國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報道,讓美國政府非常難堪。而我黨考慮到在美國人的試爆實驗失敗之後,只要新中國的氫彈試驗成功,就將給美國人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於是,中央軍委最終同意了直接進行兩彈合壹的核試驗。

通過建議之後,項目組就面臨了壹個選擇實驗地點的問題,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實驗肯定是要在發射地點和引爆地點之間有很長的壹段距離的,如果在中國本土進行試驗的話,至少得是從東北地區往西北進行發射,途徑地區的所有人員都要疏散,非常的麻煩。不過選擇海上發射的話,就面臨了比較大的未知情況。修建發射場地倒不是多大的問題,從日本那裏借壹個島嶼用也很方便,但是海上運輸隨時可能出現意外,天氣情況也會影響到試射時間。

權衡利弊之下,項目組成員最終上報了海外實驗的方案,畢竟安全性才是第壹考慮。

“話說,咱們這次試爆實驗,應該會在國際上通報吧,可惜沒法看新聞,不然肯定有樂子。”

“有啥好看樂子的,反正有沒也沒有哪個國家敢站出來反對不是?”

“美國人也是真的慫了,我本來還以為他們會叫兩聲呢,畢竟我們都把引爆點放到太平洋東邊了。”

研究員們在工作之余閑聊著有關這次實驗影響的事情,兩彈合壹核試驗對於世界上的任何壹個國家都是大事,不管是進行試驗的國家還是被實驗影響到的國家。用洲際彈道導彈投送大當量核武器的能力是後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的最根本保障,在1951年這個時間節點,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國家能夠做到這件事,新中國成功進行壹次導彈核武器試驗對全世界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中央軍委正式決定采用海上核試驗的方式之後,便在聯合國上進行了通報,以便各國船只註意避讓試驗區域。當然了,王炳南大使在通報的時候是以“海上大規模軍事演習”的名義進行的通報,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壹次洲際彈道導彈實驗,畢竟沒有什麽正經軍事演習能夠占用從日本外海到太平洋東岸長達數千公裏的狹長海域。

各國的反應都是比較有意思的,蘇聯方面事先得知了消息,其國內的宣傳機構將此稱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勝利”,努力將中國成功復現兩彈合壹核打擊能力描述為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共同成就。而英美法三國代表剛剛得知事情的時候,臉上幾乎同時出現了驚訝、憤怒與不甘的混合表情,尤其是當時美國氫彈試驗失敗的消息在各國政府中已經不脛而走,如果新中國這次試驗成功的話他們肯定是瞞不住的。

至於其他的小國家,大多沒有多余的反應,只是日常表達壹下希望大國之間謹慎對待核武器的態度。事實上,大多數國家目前也並不知道這次試驗背後的意義。

經過壹段時間的航行之後,運送導彈以及氫彈彈頭的船隊如期抵達了作為臨時發射基地的壹座小島,提前來到這裏的解放軍部隊已經完成了臨了時發射場地的建設,並運來了所需要的設備。這座歸日本新政府管理的小島距離日本本土有壹段不小的距離,以免發生意外的話放射性塵埃被季風送到日本本土上。

工作人員用了壹個下午的時間將這批特殊的貨物卸下,並開始進行發射前的檢查工作。中央軍委這次就沒有專門派壹位代表前來觀察了,不過主席他們還是能看到現場的直播畫面,這枚洲際導彈的彈頭將在慣性制導引導下在幾千公裏外的公海海面上爆炸,屆時會有觀測船在爆炸點遠處進行記錄。

而在這座臨時發射場的人們認真進行發射前準備工作的時候,美國政府剛好在處理巴拿馬的突發事態。準備工作正式完成的那壹天,也正好是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在巴拿馬運河區的軍事行動,並灰溜溜地將軍隊撤回國內的那壹天。

最終,新中國自己制造的首枚氫彈和洲際彈道導彈被定在1951年7月13日進行試射和試爆。負責氫彈和洲際導彈這兩個項目的工程組在彈頭安裝之前來到了這座小島,負責對發射前最後的數據進行記錄分析,其中就包括了在今年剛剛從研究生畢業的於敏。

這位共和國氫彈事業的中堅人物,後世中國最高榮譽的獲得者,備受全國人民敬仰的院士,此時僅僅二十多歲,還是壹個年輕的小夥子。於敏在遼寧省穿越時還是北大物理所的壹名研究生,氫彈項目組建立之後他便被安排到項目組裏面實習,並接觸到了後世的氫彈工程材料,從裏面得知了自己在原歷史上的偉大作為。

“於敏同誌,這個就是我們中國的第壹代核聚變武器,也就是......應該說是您開發的成果。”

“呃,這個我是明白了,不過畢竟我現在還不懂這些,還得多學習才行。”

氫彈工程的項目組中和其他重點軍工項目組壹樣,都鬧過稱呼的問題,於敏管遼寧省的核工程專家們叫前輩,遼寧省的專家們管於敏叫老師,最後大家商量壹下還是以同誌相稱最為合適。

於敏在項目組中壹邊學習壹邊做壹些工作,中央本來已經推薦他搞物理基礎理論研究,不過這位未來的院士聽說了氫彈工程後依舊毫不猶豫地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我們這次真的能壹次性成功嗎?”

“新中國的核事業沒有失敗的第壹次。”

7月13日當天的北京時間上午九點鐘,在全世界矚目之下,新中國的第壹次洲際彈道導彈既氫彈實驗按時開始,工程師和研究員們在發射前做了最後壹次檢查,中央電臺在所有廣播頻段上通知各國船只遠離導彈路徑以及彈頭可能的爆炸區域。除了我國自身的考察船和軍艦以外,在預定彈頭落點的那片海域集結了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各國的船只,他們主要是想確認壹下新中國的這次實驗是否真正成功,如果失敗了的話他們要第壹時間把消息傳遍全世界。

解放軍並未嘗試驅逐他們,因為這裏本來就是國際公海,我黨只能警告各國艦船不要靠近危險區域,但是沒有權力禁止各國的無武裝船只真正進入。而英美法各國的艦船也確實怕死,他們壹直緊緊貼著我國的船隊航行,生怕不小心進入了危險區域。

上午十點鐘,在臨時發射場的地下指揮中心裏,於敏用力按下了導彈發射的按鈕。

壹陣煙塵從矗立在發射塔邊的導彈噴口處騰起,隨即在明亮的火光中,重達上百噸的東風5改進型洲際導彈騰空而起,在眾人註視之下穩穩地升入了天空。

在火箭發動機強大的推力之下,導彈很快便突破了音速,並於發射後幾十秒拋棄了壹級發動機,點火二級發動機。到目前為止,所有監測系統都表明導彈的運作非常正常,不過無論是在北京的中央軍委指揮室還是在太平洋上的發射指揮中心,所有人都捏了壹把汗。

這次的實驗成敗與新中國的核威懾能力沒有直接的關聯,主席在正式實驗前也和項目組的科學家們都談過話,讓他們盡量放松,表示就算這次實驗失敗了也可以再接再勵,但是大家心底裏都還是期望能夠壹次成功的。

經過壹段時間的大氣層外飛行,導彈的二級發動機也順利脫離,駝載彈頭的校準平臺在太空中依靠小型發動機進行最後的彈道微調。

最終,氫彈彈頭脫離平臺,開始向預定區域墜落,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黑障讓指揮部失去了監測彈頭的能力,接下來就等末端觀察部門報告結果了。

而在太平洋西部的某片海域,各國艦船終於看到了那枚流星壹般的彈頭出現在藍天中。

十幾秒後,各國人員的攝像機中出現了壹個比太陽更明亮的火球,白色的蘑菇雲從海面上爆發。中國和蘇聯船只上的人們歡呼雀躍,而英美法各國船只上的人們咬牙切齒目瞪口呆。

第二天,當中國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的新聞在各國成為頭版頭條時,蘇聯也宣布了他們的壹項重大工程即將進行驗收。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